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步》读后感读书笔记16篇

《散步》读后感读书笔记16篇

《散步》读后感读书笔记(16篇)《散步》读后感1我脑中有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这是我在阅读了《散步》这篇佳作以后所产生的印象最深的场景。

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抹之不去,挺美好的。

文章中的主人公在分岔路口意见不一致:母亲欲走大路,走大路平顺嘛;儿子要走小路,觉得走小路有意思,且父母的陪伴时间长些;父亲还是顺了母亲的意愿,然而,母亲摸了摸儿子的头变了挂,“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一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父亲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慢慢地、稳稳当当地前行着,特别小心,好像他们加上身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一串和谐的音符、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铸成了一首动人的诗篇。

他们之间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着我,教育着我,激励着我。

此时此刻,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爱的感觉。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带着一颗爱心活着,多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一首《爱的奉献》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啊,有了爱世界才会和谐。

在今天这个新时代,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手拉手,共同迎接和谐、灿烂、美好的明天吧!《散步》读后感2但凡自认读了两句书的人大抵都会沾染些呆气,即便性格原本随和,遇事也总有些不愿放弃的主张,亲人之间由此引起的吵架思量起来足以让人感慨出千百种生活的酸甜苦辣。

(英子曰: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说,读过几句书的人大多有一点自己的主张,跟自家人吵架,经常是因为坚持自己的主张,殊不知,有一句俗话说得特别对,“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同理,夫妻也不该是“对方辩友”。

多说一句,不管读没读过书,有的人一旦轴起来更是要人命的,这跟个人的性格特别是情商有关,也跟有没有爱的能力有关。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原本我倒是颇有点想模仿韩家那篇著名的作文来个“我想到的是人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

我有我的看法。

”但是终究吵架两个字传递着负面情绪,不免让人底气不足而以面壁反思的角度开始(遇到问题先自我反思,这才是真的大丈夫气!)。

孩子的纯真藏不住家丑(谁家的勺子碰不到碗呢,如果说夫妻吵架算“家丑”,要么是您言重了,要么就是您二位的确吵得太严重了……),我和妻子的吵架进了儿子的语文课堂(怪就怪您家宝贝童言无忌,而且,嗓门特大啊!),聪明的老师隔空给我和妻子布置了一篇莫怀戚《散步》的读后感(哈哈,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一拍即合!),让人莞尔的同时,也委实可以写几句感慨。

《散步》一开篇便极有画面感,自始至终。

朴素的词汇描绘了一副普通而又经典的母慈子孝、夫唱妇随的景象。

年的中国青年报,春天虽然晚来,但是阳光、菜花,还有家人,以及“我”和妻子好像背起了整个世界。

同样作为一个中年人,引申开去,可以有很多关于时代关于文化的感想(咱可以不说文化,只说家事……)。

但是最让我感慨的,还是和吵架两个字对应的,课文里关于消除“分歧”的叙述:“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以及后面听母亲还是听孩子之间的抉择等等。

辅助以一系列的心理描述,通过外出散步这样一个简短的场景,作者成功的传递给了我们一个关于家庭关系的传统典范,确实,谦让和包容是爱的重要支点,在张扬自我追求个性的今天,这种理念更是显得尤为珍贵。

(是的,有多少因为爱而组建的家庭,就是毁于不肯谦让和包容,相反,幸福而稳定的家庭是一定要有互敬互谅为基础的。

) 我不知道这样的读解是否足够符合编者的良苦用心,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我相信这一课一定会使他们内心关于爱的形象更加丰润起来(要真正懂得爱的真谛,也许还需要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所给予的教育,任何经典文本都不能替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能写进教案,也并不是所有爱都有同一个格式。

和《散步》不同的是,我和我的母亲,以及妻子,一场关于如何教养的拉锯,经历数年,浓缩社会争论的精华。

统一口径,温柔而坚定,我们几乎都没能做到。

两年前的一天,儿子悄悄的和妻子说:“你小的时候外公有时间,管你管得多管的细,爷爷比较忙,他不大管爸爸,让爸爸自由成长,所以你和爸爸对教育我的方法不一样也很正常的。

”我不知道一个四年级的男孩一直在以什么样的眼神观察着我们的分歧,他是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做到完全独立的给他的爸爸妈妈找到了我们自己也不曾考虑过的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父母有分歧居然会被一个小孩子看出来,这绝对是爸爸妈妈不对,父母吵架不会关起门来进行,小孩子会听壁角的好吗!更何况,他们很会利用矛盾钻空子的好吗!)对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成长涅槃,这句话真是没错。

孩子在以他特有的胸怀和情感包容着父母的缺点和不足(确定这个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吗?)。

我想,希望儿子今后在说到我的爸爸妈妈经常要吵架的时候,脸上会带着笑容(儿子说:才怪!),其实争吵并非一定是要站在宽容的对立面,也绝非和爱无缘。

这是后话,需要下一次再来写一篇读后感。

(这位爸爸狡猾狡猾地,他故意在结尾把话说得很鸡汤,很含糊,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争吵并非一定站在宽容的对立面”?莫非争吵与宽容还能是共舞齐飞的吗?到底哪一种“争吵”是“和爱无缘”的,倒是要好好分辨一下,窃以为,即使是“爱的争吵”,也真的会很伤感情的。

而且,他也避开了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大男人,要如何想办法避免这样的争吵?如果开始争吵了,要如何及时灭火而且不留后患?听说长假期间这位爸爸要召开一个家庭小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很期待后续……)《散步》读后感3感悟“爱与责任”,读《散步》有感嫩芽吐新绿,冬水绽生机。

迎着初春的气息,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

他们在路口发生分歧:儿子理解母亲,要走大路;奶奶包容孙子,要走小路。

一种责任:儿子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两者在一起,仿佛背起了整个世界。

《散步》读后感4没有炫目的修辞手法,没有穿插其中的名言警句,没有倒叙插叙设置悬念,不无病呻吟也不故作深沉,在朴实的路上一走到底。

可是,就是这样一篇不到七百字的小散文,却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读者。

看来美好的东西,真的不需要太多的雕饰。

就像清风与明月、花香与流水。

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散步,也是一次亲情之旅、人性之旅、生命之旅。

先说其中的亲情与人性。

此文写于年,当时莫怀戚的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情绪不稳定。

需要子女的陪伴方能安稳度过。

所以莫怀戚带母亲散步不仅是为了母亲的身体,也是为了宽慰母亲的心。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看母子之间的这份默契与相互信赖。

读来实在动人。

什么是“默契”?默契就是心灵相通,彼此配合得好。

只因是你,便无需多言。

看似简单,但要达成这种默契,却需要多年的相处与磨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多么“顺从”而又可爱的母亲,多么“强势”而又孝顺的儿子。

伴着老母,带着妻儿,在春天的田野上一起散步,吹着风,闻着花,看着绿草,你尊重我,我体谅你,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文中对妻子和儿子虽然着墨不多,但看儿子说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样俏皮而机灵的话语。

看妻子在外面听我的,并且在母亲和儿子有分歧时选择不发一言让“我”来决断时的贤惠与体贴。

再加上我伴着母亲走在前面以方便照顾老人的贴心,母亲决定走小路前摸摸孙儿小脑瓜时的亲昵,一家四口浓浓的亲情,“我”的孝顺、母亲的慈爱、儿子的纯真和妻子的善美已尽在不言中。

再说其中的生命意识。

天气很好。

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两个“太迟了”,再加上后面的“总算”和“熬过”,“我”对母亲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生命是上天绝无仅有的一次赐予,自然万物的生命,人的生命都是如此。

所以要欣赏生命,热爱生命。

除了敬畏珍视欣赏热爱生命,我们还要担起生命的责任,做好传承。

我们来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文章的第一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句话其实完全可以改为“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我的”呢?我认为那是因为我是一家四口的纽带人物,而且是一家人的决策者。

“我的”这两个字里既有满满的骄傲与幸福,又有沉甸甸的责任。

文章的最后,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那般仔细谨慎,又那般郑重庄严。

三代人,因为这背与被背而联系到一起,融合在一起。

中年人要敬老爱幼,做好传承。

这般责任,这种使命,可不就是整个世界的重量么?上有老,下有小,当然是一种负担。

但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不信你看作者笔下那金色的菜花,那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

你看那田野,你看那太阳,你看那一家四口的幸福脸庞。

而且,若没有这份负担,那轻飘飘的生命的意义又在何处呢?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牵挂与被牵挂,爱与被爱的交集。

幸福亦然。

我也已人到中年,背起肩上的世界,守护身边的幸福,履行传承的使命,领悟生命的意义。

生生世世未了情,聚聚散散皆是缘。

既然如此,就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伴着我们在乎的人仔细地走下去吧,必要的时候,就像莫怀戚一样把他们背起来,谁都离不开谁,谁都不放下谁,走向幸福,走向生命的圆满。

《散步》读后感5开头写作者的老母亲因为身体不好而不想出来散步,但最后还是出来了。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以为作者的母亲是被作者强迫拉出来的,其实作者本意不是这样的。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作者也是想让多病的母亲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锻炼一下身体,这对老人来说是有好处的。

从这儿我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

在散步时,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因为作者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对老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而作者儿子却要走小路,因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

作者考虑到母亲体弱多病,应当顺她的意。

所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作者陪伴他的时日还长。

作者便说:“走大路”。

然而,出于对孙儿的爱,就决定走小路了。

从这件开始由意见分歧到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孝心和母亲对孙儿的爱而意见一致的事,充分说明了他们一家人是多么和睦。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作者对母亲是多么孝顺,而我呢?当母亲累了时连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实在是太惭愧了!从老母亲对孙儿的疼爱,不禁让我想起了《荔枝》一文。

这是作家肖复兴写的,文中主要是讲作者给母亲买了一些荔枝,但是母亲舍不得吃,却给了她最心爱的孙子吃了。

种种事迹都表明,亲情是多么珍贵。

我们都要去爱我们的亲人,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