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目录摘要第一章前言第二章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2.1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美的能力2.2有助于提升学生体验美的能力2.3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2.4有助于培养新时期各方面的人才2.5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第三章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现状3.1院校体制的约束3.2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3.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3.4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第四章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策略4.1培育师资团队,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4.2全面展开通识知识教育和美育教育4.3创新培育体系,合理设置美育课程4.4在美术学科中展开美育实践美术教育第五章总结致谢语参考文献摘要伴随国家基础教育革新和发展,小学教师的培育机构由以往的中等师范院校渐渐过渡到高等师范院校。

“以美育人,以情动人”是美育的专有功能。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美育能调试信息化手段带来的过于科学严谨的负面效果。

美育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改善师生的知识和素质结构。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本文从如何加强美术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感受性训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美术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好美术教育这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该文通过阐述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堂;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信息化背景;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之美和现实之美感染、影响学生,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美感教育的方法。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

本文对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意义以及美育课程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与革新工作中,多所院校对学生群体职业技能的培育工作给予关注和重视。

小学教育专业身为培育现代化教师的新专业,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学校美育课程身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重视。

因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高低,与其所教学生的素质提高、情感熏陶以及艺术特长培育正相关。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院校人才培育多样化。

第一章前言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艺术素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德国的诗人和美学家席勒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认为:“最后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该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完美的人。

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

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我国教育家何东昌也说过:“美育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性的、基础性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形式和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水平,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特点就要求未来小学教师不仅能了解小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特点,掌握其逐步发展的规律,而且自身应当具备多方面艺术素养和较高的审美水平,以便能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开展艺术教育,影响和引导小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受到极大的重视,是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的改变,师范教育向着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在培养模式、教学内涵、学生学历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快速的、令人欣喜的变化和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高学历小学教师师资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对象等的变化,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职业机能却因种种原因,呈现出退步的迹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使美术教学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极具特色的传统教学内容,能更好地为小学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第二章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2.1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美的能力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即经过相应培育,使受教者具备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情操及美的品格。

对美的认知不但是审美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基础心理活动,追求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基础需要。

但针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多数人只有相对感性的定义,譬如欣赏优美的舞蹈、捕捉美好的风景以及聆听动人的乐曲等,均会使受众不自觉的产生美的感叹,但针对美的抽象概念却呈现出模糊不定额度情况。

因此,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房中,教师可通过美育课程为学生群体叙述美学价值,使学生可渐渐理解美的定义,进而深化对于美的认知。

2.2有助于提升学生体验美的能力体验美不是在感官层面得到愉快的体验,而是经过和美的实际交流互动实现对于精神层次的启迪。

从心理学视角上而言,学生可利用主观意识得到感性认知及感性审美的能力,这一能力可将美渗透至头脑中,通过一系列反应,对学生审美能力可落实启迪和唤醒。

这就是为何审美过程可使学生获取精神层面额度愉悦,也是实现升华思想与陶冶情操目标的根本因素。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名言:“只要动手去采,随时都会发现晶莹的宝石。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观察。

世界就像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间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也都是观察的对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感受图画之美。

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相应专业中,通过美育课程,学生可在实际欣赏中体验美,并在教学活动中借助这种美学启迪达到自我升华,从而通过美育课程激发学生表达美与欣赏美的潜能。

2.3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是建设在持续创造美的前提下的,不断探索美作为人类心理层次额度需要,然而部分人因不满足对已定美学框架的制约,在表达美的范围中增加自身思维,由此衍生新的艺术作品与美学观点。

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美育的作用不但在于提升学生群体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认知与鉴赏美作为创造美的关键环节,善于透过美学视角发现美并创造美,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呈现,艺术美感并非于凭空产生,而是根植在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与生活一体化的美育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应用更为多变与灵活的方式展开美育教育,对学生创造美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2.4有助于培养新时期各方面的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单一只是,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深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全国首批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为契机,全力推进美育工作。

通过落实美育资金保障,加强师资与课程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完善美育工作评价机制等举措,不断提升中小学美育水平。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只会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

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好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才。

2.5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

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

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人类从古至今永恒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真、善、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教育全面发展。

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既要整合各学科中的美育要素,又要挖掘学科之外的美育要素,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具有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特征,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学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第三章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现状3.1院校体制的约束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涉及的教学多数均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

多数与教育相对应的课程盲目借鉴原有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原有基础上并未做出适当改动以此适宜高职学生,而是强加至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教学活动多将理论知识为重点。

增添的美育课程本质分散,特异性不足,无法充分看落实和学生自身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实际需要无法呈现,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一教育方式也导致学生和现实脱节。

同时,院校专业课与美育课程融合不足,美育课程和专业课在教学实践层面相错,致使两者难以融合。

3.2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培育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坚实基础、素质较高及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师,是当今多所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

注重促进未来教师培养质与量的双提升。

首先,培养全面领悟美育、善于实施美育的未来卓越教师。

采取艺术熏陶、美育普及、艺术实践、多元选择、学分认证等举措,全方位培育师范生美育自觉,特别是促进艺术类师范生人文艺术素养和“主教+兼教”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教育输送大量“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美育师资。

其次,尝试多元、多样化充实基础教育美育师资队伍。

我校组建了由优秀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小老师”团队,服务小学艺术特色社团教学,在实践中提升了师范生美育能力素质。

但这一目标偏重德育、体育及智育等层面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美育课程中蕴含的艺术类学科。

艺术教学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而美育课程则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发展进程中,美育、艺术教育一直是共同发展进步的。

然而,现阶段教育环境下,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围,高职院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往往对于美育课程重视度不足。

院校对小学教师的培育目标也极为繁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导致在此环境下培育的教师难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