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能源
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我们着重讨论了关于新能源的探索与发展的话题。
面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日趋紧张,我们对于新能源的需求便日趋增长。
然而新能源的发展前景虽好,却仍存很大开发困难。
在此我便详细展开一下论述。
经济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让社会主义更加社会主义,让市场更加市场。
”中国能源未来的战略选择,其核心原则恐怕也是如此。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美元走向贬值之路,黄金成为全球通行无阻的硬通货。
40年后的今天,美元依然呈现弱势,人们开始习惯于将石油称为黑色的金子,拥有石油就等于拥有了财富。
2001年以来,以能源、贵金属、工业金属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快速上涨态势,石油价格也持续上涨,2006年以来,国际油价始终在65美元/桶以上的高位运行,8月底甚至出现了78美元/桶的天价,较2001年15美元/桶的价格暴涨了5倍。
进入9月份,国际油价有所回调,徘徊在60美元/桶附近。
近年来,美国国内需求旺盛,欧元区经济稳定增长,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持续增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全球能源供应紧张。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消费量约为540万桶/天(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消费量约为2000万桶/天)。
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国家,目前,42%以上的石油必须依赖进口,寻求新的石油及至能
源发展战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约束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将决定着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提到国际油价,一个不得不提的指标是路透CRB指数(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该指数由路透社下属公司独立发布,已有49年历史,是全球应用最广的商品期货价格变动基准,涵盖了能源(如WTI原油、燃料油等)、工业金属(铜、铝、锌、铅、锡等)、贵金属(黄金、白银等)、谷物、畜产品和软性产品等主要的商品期货品种的价格变动,是全球商品价格波动的领先指标。
为什么要提CRB指数?因为这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历史的眼光看,但凡石油价格上涨之时,金属的价格也必然高;反之则相反。
也就是说,石油价格一直和黄金、白银、铜、铝等的价格是共进退的。
当美元处于贬值周期之时,黄金、石油等实物便成为投资者保值的首要选择,其价格也必然上升;当美元处于升值周期之时,全球市场倾向于持有美元而减持黄金、石油等现货商品,其价格必然下跌。
纵观近半个世纪来美元与黄金石油的价格变动趋势,莫不如此。
所以,CRB指数包含的信息远多于单纯的石油价格。
今年以来,CRB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几乎大半时间都保持在330点以上,其中7月份更是创出360点的近30年历史新高。
以更远的时间纬度看,自2001年CRB指数跌至近6年最低点之后,一轮波澜壮阔的超级大牛市随即到来,CRB指数已经上涨将近90%,而糖、原油、铅、铜等品种涨幅超过150%;黄金、白银、铜等期货价
格均创出近20年来的历史新高。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原油期货创出78美元/桶的天价也正是拜这波行情所赐。
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很多:国际政治格局、中东地区的冲突、全球对石油的需求等等,诸多因素中,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巨额能源需求,是原油价格走高的基础支撑力量。
在美国经济拉动下,欧元区、日本的经济也在持续走好,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已经连续4年在3%以上,带动对资源性商品的强劲需求,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经济持续高增长,对石油的强劲需求还会持续下去,油价上升应是情理之中。
但是,油价在今年骤然上升到70美元/桶以上,在9月份1个月内下跌了20%左右,这已经不是正常的供求原理所能解释的,大规模的国际私募基金才是油价高企的真正原凶。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美联储转向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带动欧洲、日本等也转向或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在美国持续的双赤字政策影响之下,美国货币当局过量发行美元,导致美元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过快增长,换句话说,出现了全球流动性泛滥。
于是,私募基金雨后春笋般出现。
根据普华永道2005年发布的报告,1998年到2004年间,全球私人股权投资机构累计融资超过1.3万亿美元,其中专注于投资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的私募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私募基金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使得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一旦基本面不足以支撑高油价,这些私募基金也就无力维持高
油价。
很显然,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全球高油价主要是由国际政治局势紧张所致,那么今天那些专注于投资石油、能源、贵金属及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对冲基金们赚钱的后果之一便是:全世界必须面对高油价。
石油是全球经济命脉,据世界银行统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全球GDP增长将降低0.3个百分点,而全球CPI 物价指数将上升0.2%。
对于中国这个能源进口大国而言,石油的战略地位更是如此:2005年中国原油加成品油的进口量达1.36亿吨,这个数字占当年全球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左右;在全球石油贸易总量中,中国的进口量也占6%。
进一步看,目前中国原油年产量约1.85亿吨至1.95亿吨,但近年来原油产量逐渐跟不上消费需求:2005年中国消费石油3.17亿吨,净进口石油1.36亿吨,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为42.9%。
而2003、2004年,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均超过40%。
石油对于中国的意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
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形势,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
2002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油荒”、“煤荒”、“电荒”,能源问题由是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能源问题也是多年积弊之下的集中爆发。
我国的能源战略,首先是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降低能源需求的根本途径。
其次,建立市场化的能源定价机制是整个能源战略的核心所在。
价格如果被故意压低,浪费和低效就在
所难免。
由此,稳步推动成品油和煤炭定价的市场化让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是当务之急。
另外,有步骤地出台限制高耗能的约束性政策(如开征燃油税,调整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的征收管理办法等等),中国能源困境方有望根本扭转。
其三,尽快全面启动替代能源战略,加快再生能源的产业化。
事实上,近期已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编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交发改委修订,希望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能达到16%左右,该规划很快将由国务院正式下发;二是中国头号石油企业中石油内部设立了专门的替代能源部门,专注于研究发展替代燃料,确保未来中国的能源供给。
事实上,无论是能源替代还是能源再生,两者并不矛盾。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而中石油的能源替代探索则集中于煤层气、页岩油及生物燃料的研究开发,包括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但要落实这两条,产业化是关键,换句话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之路远未成功。
探索新能源道路的艰难,不足以阻挡我们对其开发的脚步。
我相信未来的道路是光明的,新能源必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的生活环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