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哲学与智慧

论哲学与智慧

论哲学与智慧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具有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功能。

所谓智慧,就是关于事物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因的认识,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哲学是智慧的沉淀,智慧构成了哲学的底蕴。

哲学是运用智慧将人类的普遍思维和行为方式提炼成十分精辟的思想理论,从而使人对生命的意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hilosophos”。

古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在那里,哲学的词源就是“爱智慧”。

哲学能够给人们智慧,哲学也属于智慧的人们。

人们把哲学家称为“爱智慧的人”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而智慧,按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解释,就是关于事物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因的认识,它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普遍性,即越普遍的知识越具有智慧。

第二,终极性,即越接近事物终极原因的解释越具有智慧。

第三,真知性,真知即正确地认识,越是真知、而不是实用技术的知识越富有智慧。

在世界上有着不同流派的哲学,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哲学家对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然而综观其中却不难发现都是当时时代最智慧的表达。

哲学反映着当时最完美的智慧。

智慧构成了流芳百世的哲学。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就涌现出了大批富有人类最为大智慧的哲学家,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宣扬着百家真争鸣的思想和哲学治世观。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智慧的精髓。

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球化时代的哲学主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创造性转化的支点。

在中国哲学精神的历史源头,有这样一幅精美绝伦、简明深奥的宇宙图式:太极图。

太极图以其蕴藏中国哲学思维博大精深的内在矛盾,几千年来令无数人玩味沉思不已。

其中的奥秘正在于它涵容了中国哲学思维的两大基本特质:“易”与“和”,这两种思维以其丰富深刻的意蕴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灵魂。

对“易”与“和”两大精神的挖掘,使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本质并展望其未来。

而中国哲学蕴含着的智慧也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智慧是围绕着作为宇宙究竟义的“道”发散出来的。

由于它偏重于超名言之域立论,故具有超越性,玄思性和否定性的基本特点。

超越性主要包括超越名利、是非和生死观念,其旨在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

玄思性系指以玄思得“道”,亦即以一种直觉式内心体验的方法把握道,从中透显了一种审美智慧。

否定性系指从否定的方面可以得到肯定的结果,通过否定的肯定而得到肯定,从中表现了一种以反为正、以反求正的哲学智慧。

道家建构道论的实质,不在于像西方早期哲学那样提出一套自然哲学体系,也不在于像中国儒、墨诸家那样为社会、政治和人生作一番技术性设计,而在于从道生万物的循环不已的大化流行中获得一种功能性体会,从而为觉解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提供一种深沉的生存智慧。

道家建立在直觉思维基础上的“玄思”,实际上也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采取整体契入的知、情、意融而为一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是用身心来把握整体对象,又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过程的统一,其目的不是追求外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不是认识事物规律的理性思考,而是求得对“道”的体验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作出合理安顿,为人生和社会创设一整套活动原理和规则。

因此,如果说包括中国古代哲人在内的许多智者,在建构人类智慧之网的过程中不乏有遵循“转识成智”的理论的话,那么,道家则开辟了一条“玄思成智”的路子,并从特定层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孔子《论语》中关于“和”的阐述,儒学的主体是道德,儒学哲学的根本特点在于道德的主体性。

孔子说“仁者,人也”,为人在于道德。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是有善心的。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离了道德,人便与禽兽无异。

所以,确立道德的主体性是儒学的根本特点。

其次,儒学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关怀人的生死存亡。

马厩失火了,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到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儒学重视社会的安定和谐,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就君子人格。

孔子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孟子的“独善、兼善”,认为“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提倡的君子德操是“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体现的是同一种思想。

儒学哲学的根本智慧就在于“以人为本,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理想。

庄子《庄子》“外篇”中的“天地有大美”,“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白居易和王维好佛习禅作为“独善”之道,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处世若大梦”。

墨家把生死视为自然,认为死乃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生,进而去揭示生死的辩证法,这仍然属于一种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百家争鸣,但无不透出国人的智慧。

在中国哲学万花齐开的时候,西方哲学也在茁壮成长。

西方哲学呈现着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

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哲学家。

古希腊人哲学的最伟大的成就即在于首创了逻辑。

什么是逻辑?即是万事万物(也包括人自身及其语言、思维、智慧等)发生、存在、发展的规律。

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辩证逻辑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鼻祖。

按照怀特海的说法,逻辑即是创造一切物质工具的工具,是发明机器的机器西方的哲学往往引导人们思考,譬如,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家当时是很崇高的职业,因此有很多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学习。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了,想要学习哲学。

苏格拉底一言不发,带着他走到,条河边,突然用力把他推到了河里。

年轻人起先以为苏格拉底在跟他开玩笑,并不在意。

结果苏格拉底也跳到水里,并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

这下子,年轻人真的慌了,求生的本能令他拼尽全力将苏格拉底掀开,爬到岸上。

年轻人不解地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只想告诉你,做什么事业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我们不能一眼望穿哲学的背景,但是我们可以一点一点的接近智慧。

正是在西方哲学家的启发下一代又一代新的哲学力量崛起,并快速推进着西方哲学的发展。

西方哲学更多地注重人,西方近代哲学通常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这一时期的哲学,从整体上说属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其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派别的对立,它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不应以“神”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而且应当凭借本身固有的理性能力(包括经验感知和理性反思)去认知世界。

这种理性精神既含有一种以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又与当时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相一致。

通过对理性的倡导,当时的哲学家们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客体)的世界明确区分开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被提到哲学的首位,西方哲学发展重视人自身有着重大的突破,引领着人们走向哲学和智慧的完美结合。

哲学能够给人们智慧,哲学也属于智慧的人们。

哲爱智慧是一种超越智慧的智慧,是关于智慧的智慧,是一种智慧的自我反思。

因为,“爱智慧”必须设定所爱的对象即智慧的当下存在,不能只有爱,而没有智慧。

爱与智慧本来是分离的,不是结合的。

爱永远不能和智慧合一,不能只有智慧没有爱。

爱总是自觉的与智慧划清界限,把后者看作是,自己永远追求的精神目标。

毫无目标的追求不是哲学,仅仅具有智慧而没有追求,没有对智慧的爱也不是哲学。

追求智慧的人,追求这种精神目标的人就是哲学家。

尼采说:“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

”海德格尔对这句话很感兴趣,他把这话改写成学院句式:“哲学运思即是对异乎寻常之事的追问。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不是对一般事物的追问,哲学可谓是“对异乎寻常之事的异乎寻常之问。

”哲学的智慧,不是一般的常识,也不是某种技艺。

我们无法直接应用哲学,也不能依其是否有用来判断它。

在日常生活领域,哲学表现得很尴尬,英雄无用武之地。

但没用的东西仍可能是一种威力,可能有巨大的作用,庄子论述过“无用之用”的观点。

我们知道,哲学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必要事业之一。

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智慧作为人生据以安顿其行动的精神向导,通常是行为主体对其亲身经验和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知识进行不断积累、转化和提升的结果。

哲学是智慧的沉淀,智慧构成了哲学的底蕴。

我们不断地学习哲学,参悟其中的智慧,才能更好地理解哲学,升华思想。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哲学与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智慧,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好地爱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