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a)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e)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f)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g)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h)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a)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a)用某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i.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哲学要从整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不同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ii.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6.唯物主义a)基本形态:i.古代唯物主义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没有科学依据。
3.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ii.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iii.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唯心主义a)主观唯心主义i.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客观唯心主义i.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体现。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a)1845年,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
c)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问世。
d)1867年,马克思第一部《资本论》完成。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学说至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e)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基础:i.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ii.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学说。
iii.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f)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i.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ii.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毛泽东思想是a)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d)实事求是是精髓,e)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和灵魂。
11.邓小平理论a)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一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b)邓小平哲学思想i.把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ii.把辩证法应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
iii.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回答了党建的问题,本质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3.物质a)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c)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e)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运动a)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b)特征: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16.静止a)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i.事物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ii.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b)特征: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17.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a)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8.规律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性质:客观的、普遍的。
19.意识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验的环节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
d)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e)产生的前提i.反应特征是物质基础。
起源ii.人的意识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
起源iii.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
生理基础iv.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生理基础v.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是原材料。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f)特征:i.目的性和计划性;ii.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出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够把握事物的内部本质和规律。
iii.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人能够认识世界,解释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条件。
g)作用i.意识对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就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ii.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20.实践a)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他有两层基本含义:i.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ii.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b)种类:i.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ii.变革社会的实践iii.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c)3个特点i.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构成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分别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过程和结果都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ii.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原来自然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iii.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但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发展的产物。
21.真理a)定义:i.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部分就是真理。
ii.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基本属性:客观性c)特点:i.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就会变成谬误。
ii.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联系观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部分,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b)特点:i.普遍性:ii.客观性:iii.多样性:23.发展观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自然界是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24.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a)状态:统一、相持、平衡、静止25.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的,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a)状态: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