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9课《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9课《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的意象美、写作特色和本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育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追求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的意象美、写作特色和本文的中心思想。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培育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追求。

教学方法:阅读欣赏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二、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他的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散文集《落叶》,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写作背景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四、整体感知1.梳理生字词荡漾(dangyang)青荇(qingxing)浮藻(fuzao)长篙(changgao)榆荫(yuyin)漫溯(mansu)斑斓(banlan)笙箫(shengxiao)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注意抒情,停顿,舒缓程度。

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

学生单独朗读,学生齐读,体会诗文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结合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

明确:《再别康桥》中的“别”是分别、离别的意思。

“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都是表示悄无声息地离开。

结合全文来看,抒发了作者离别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阅读全诗,概括各小节的主旨大意。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奠定下抒情的基调。

2至4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深切留恋。

第2节,写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康河更加美丽;而曾经的美梦却“揉碎在浮藻间”,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的感觉是轻盈的、飘渺的,诗人的康桥之梦用了“沉淀”,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撑长篙泛舟河上“寻梦”“放歌”。

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情感由高潮转入低沉,降低歌声,吹起笙箫。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师小结: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

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六、本节小结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第二课时一、导入一般情况,诗人告别康桥时,应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让我们感觉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二、赏析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的特点: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一)音乐美(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感)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第1和最7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回环往复”,前后呼应,也增添了节奏感。

(板书:回环往复)2.请同学找出诗中韵脚?(板书:韵律和谐)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节的2、4句压韵,节节换韵。

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师小结: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建筑美(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1.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共7节,每节4行,结构匀称,美观整齐。

2.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板书:句式整齐划一、错落有致。

)不一样。

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或八个字,单双行错开排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

(三)绘画美(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感)1.找出意象,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金柳:(1)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作者对康桥的爱也是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不是,柳的意思等于留。

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原来不仅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3)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3.青荇:(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青荇,只是在烂泥上生存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4.清泉:(1)齐读第四节。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为什么把这一潭泉水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师小结: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

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诗人运用“荡漾”“招摇”“揉碎”“沉淀”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三、品味五、六、七节1.第五节和第六节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放歌/沉默,由兴奋欢快转入失意低落。

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那一瞬间,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

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2.第1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第7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表现了什么?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五、本课小结《再別康桥》是一首出神入化的抒情诗,诗人选取恰当的意象把内心对康桥依依不舍的万般柔情,借助匀整的音节,整齐的韵律,行云流水般表现出来。

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一起体味了诗中潇洒恬然而又惆怅忧郁的别样离情。

六、布置作业1.正确规范地书写全文,并抄写生字词每词10遍。

2.鉴赏“金柳”、“青荇”和“清泉”这三个意象,用自己的话概括。

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建筑美—结构匀称,句式整齐金柳(暗喻)新娘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清泉(暗喻)彩虹八、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