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

2)锤炼词语,品味“轻”、“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
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4、好多学生可能通过学习能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写出全词,因为文中有几个生僻词,如“簟”,还有“裳(chang)”的读音等。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诗歌贵在想象,学习诗歌要善于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为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平台。

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跳跃性,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最佳文本。

这堂课我充分运用开放性原则的教学原则,采用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的回顾,和这首词做比较阅读,以旧促新,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设备-----主要是情境导课时展示一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的画面,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快进入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师生同唱这首词,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八、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介绍:
1、请学生查阅资料,或就自己所知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

2、教师总结概括,让学生明确: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名家之中,我所情有独钟之人,首推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以其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词赋之坛一枝独秀。

轻下笔,将女性脉脉似水点染到极尽之境;浓蘸墨,将女性的纤纤柔弱刻画到极至淋漓。

柔润,润到称绝,凄美,美到无比。

在那个唯有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从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

三、诵读指导:
※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1、教师范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指名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4、学生齐读:
能力要求: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品析《一剪梅》:
1、与《如梦令》比较朗读:(屏幕显示)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
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
}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用多媒体展示《一剪梅》动态画面
教师诵读: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五、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

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六、学生试齐背课文,结束教学。

九、教学流程图
十、教学评价设计
1、本节课学生课堂参与率高,活动积极,先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情境中感受词的意境之美,情感得到了升华,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词中空缺意象,培养了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达到了识记积累的教学目的。

A.课堂评价量化评分(70分)(其中A 10分,B 9分,C 8分,D 7
分)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B.课外作业量化评分(30分)(其中ABC每项各10分)
班别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