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科技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2004/9/22 0:34:00 | By: 高长武 ]推荐关键字:科技革命现代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科技革命,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处处都有科技革命的痕迹。
从蒸汽机到发电机再到电子计算机,从轮船火车到汽车飞机再到宇宙探测器,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波波的兴起,它已经而且依然在改变我们的社会,我们日益感受到这些变化,尤其是我们今天正处于其中的第四次科技革命○1,带给社会的变化更为显著。
那么,究竟当代科技革命有什么成果?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而非纯技术的角度,对此作出预测。
一、科技革命的含义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学是指关于客观世界的理论和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技术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是科学的物化。
科技的发展包括量变进化和质变飞跃两种形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科技进化和科技革命。
二者分别具有改良性和革命性。
本文所指的是后者,即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包括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的飞跃进步所引起的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简单的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流。
二、当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当代科技革命,又称新技术革命,起源于20世纪70、8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标志。
至目前,这次科技革命仍处于兴起阶段,但已经在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电子计算机向着普及化、家庭化、微型化发展,它不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更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研究所办公室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随着因特网的延伸,人们可获取的信息在膨胀,处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据统计,目前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已达2500多种,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2/3是同微电子技术有关○2。
全世界拥有个人电脑和网民人数呈爆炸式增长;生命科学领域,已经从单个的基因的克隆,逐步转向有计划、系统的组织研究,某些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的DNA全部基因测序正在进行,美国投资30亿美元,集中两千多名科学家,尝试对人类10万多个DNA当中的近30亿个核甘酸碱基对的序列进行测序,中、日、英、法、意、俄等国相应的拨款,担负一定的测序任务○3。
转基因食品正在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各种克隆动物不断产生,克隆人也有呼之欲出之势;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多种新材料陆续产生,工程陶瓷、生物材料、机敏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等,其中纳米材料最受人瞩目,它的界面有许多物理、化学和电性能方面非常优异的性能;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不断升空,载人航天、太空探测器、空间站技术日渐成熟,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从未象今天这么迅速。
各项技术之间的交叉使科技革命的前景更为广阔。
例如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提高了通讯的广度和精度,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则利用太空进行物种变异对物种进行有利于人类的选择。
当代科技革命硕果累累。
三、科技革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它已经而且正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毋庸质疑,它仍将是决定未来社会面貌的重要因素。
当然,这种影响力是有前提的,即这些科技成果被普遍应用于民用事业上。
因此,对于科技成果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我们只能作出预测,即“可能”的影响。
笔者认为,一旦这些革命性的技术成果普及开来并为民所用,那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向更为现代化○5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三方面。
1、当代科技革命必将更能推动未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现代化。
当代科技革命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把它应用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就能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
当代科技的进步,正式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各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变化。
劳动资料是人们对劳动对象施加影响并加以改造的工具和条件,其中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工具向着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的基础上,电子计算机以及人造机器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人类将逐步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新材料技术突飞猛进,高分子液晶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尤其是纳米材料等一系列新型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的劳动对象更为广阔;科技革命也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提高,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劳动者具备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受到重用,据统计,发达国家就业人员中科技人员的与非科技人员的增长比是6:1○6,因此各国都增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劳动者将逐步从体力经验型向科技智力型转变。
生产力各要素的这种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向多元化、知识密集化,贸易结构向跨国性、全球性,消费结构向精神支出增加的方向变化。
最终的结果是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2、当代科技革命必将更能推动未来社会政治的现代化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财富的增加,必然引起与经济相对的政治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具有的知识以及劳动技能不同,对新增财富的占有就会出现差别,原有的利益格局会随之变化,进而引起各层次利益的阶级阶层的调整,出现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作出调整。
当然这种调整并不容易,需要对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作出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规范的说,笔者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就是在生产(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权力的主要执行者即政府的高效化、精简化、民主化。
具体的说可以用两个变量来表示:政府能力(或权力),包括政府机构从社会吸取资源的能力和规定人民生活的能力等;人民参政情况(或民主化),指社会普通成员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7。
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科技产业一体化面对的是复杂的系统问题,社会管理将面临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网络及金融安全、伦理价值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成为每一个政府面临的难题。
这对各国政府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和激励。
同时,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实行决策民主化,让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府决策,并监督政府,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为决策民主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从这些意义上说,科技革命会推动未来政治的现代化。
3、当代科技革命必将更能推动未来社会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归宿,人的现代化追求人的自由和充分发展。
科技革命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在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和家庭自动化的实现,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
同时,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和对自由时间的支配。
机器人保姆、网上购物、基因疗法、试管婴儿、月球旅行,当代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许多新奇的东西。
这种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细化,“个人角色的征求不是按固定不变的血统、地缘、种姓或等级的归属来确定,而是以个人的成就为基础的自由流动○8”,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向自主性创造性发展。
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也带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从一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较多的自由后,人们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考虑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追求民主法制,这样人就向着“自由人”步步接近。
从上述可见,科技革命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科技异化的问题。
科技革命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同时,如果应用不当,科学技术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
例如,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核武器,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
再如,克隆技术如果应用于人,那么“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呢?很难断言。
(2)、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尊重知识和人才蔚然成风,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3)、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
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
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一旦成功月球上人们的“社会”环境(阶级、制度)将作如何设置是个悬念。
另外,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
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四、当代科技革命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当代科技革命已经而且也将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带来诸多变化。
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会遇到更多的新情况,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否依然如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那样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对此问题,人们产生了分歧。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技革命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典型的有: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论。
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类。
后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地位崇高,“技术阶级”壮大,强调技术治国。
托夫勒提出浪潮文明进化论。
他把人类社会分为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是前两次浪潮,目前人类社会正在处在向第三次浪潮的过渡中。
他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社会的本质问题,而在第三次浪潮中,土地、机器等有形物已被信息所代替,成为主要财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要趋同于第三次浪潮社会,即信息社会。
奈斯比特从现实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出发,提出信息社会论。
他认为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进入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
信息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战略资源,社会生活趋向分散化,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即“知识价值论”。
这些观点着实的反应出当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
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承认科技在未来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也承认科技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的和谐相处,用“新”的文化观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在这些方面是积极正确的。
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缺陷: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