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 观察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王尚勇孔丹妹编译【编者按】2006年7月中国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根据该纲要制定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也同时启动.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i~--$1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是加快中医药创新和国际化的重大举措.《纲要》的实施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进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世界传统医药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中医药目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传播现状,本刊编辑部特组织编译了该篇文章,以供参考之用.公元7—10世纪,中医药随着唐宋的强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地方主要的治疗理论和手段.到19世纪,建立在现代微生物学,解剖学和病理学等基础上的西方医学飞速发展,特别是抗生素出现后,逐渐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但是,由于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西方对抗医疗体系的药物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日益突出,且医疗费用不断攀升,迫使发达国家将目光转向植物药和传统医药,以寻求一种更安全,经济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模式.中医药医疗体系以其整体性思维,个性化服务和远离化学人工制品的治疗方法以及对某些疑难杂症的神奇疗效,而再次受到世人的青睐,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 (针灸)机构达5万多家,注册针灸师超过1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 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多年来,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中,中医药专业人数一直高居首位,仅2003年全国27所中医药大学即新招留学生4112 名.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在美国,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 多人,学制也由过去的业余制,半日制改为全日制.在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有7所正规大学设立了中医针灸专业.继1996年美国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后,针灸在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体系中获得认可.2000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通过了《中医药法》,以立法形式确认了中医药的医疗保健地位.同年,阿联酋,泰国,南非政府相继宣布认可中医医疗行为.截至2005年,我国与世界70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协议;近5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已出口到135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自发,分散的方式,逐步向在政府框架协议指导下,以多途径,宽领域,高水平为特点, 以开展中医药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交流为内容的合作方式转变.1中医药在东北亚1.1日本中国医学最早传入日本可能在秦始皇时期,徐福渡海求仙,携百工技艺中必有医药人员,但史少记载.其后公元414年,朝鲜医家德来渡日传授中国医学:公元562年吴人智聪携药臼,明堂图,四海类聚方等渡日,正式由中国医家传授中医.自隋唐时期始,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医,中国也有许多医药学家包括僧人渡日,交流极为频繁.日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8期5本经过学习,模仿的漫长阶段,至江户时期,逐渐形成了带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并出现后世方派,古方派,考证派,兰汉折衷派等学派.明治时代汉方医学被废止,它只好在西医中有祖传,师承,研究的医药学家中流传.二战结束后,日本汉方医又趋复兴. 其中以古方派为代表的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目前以《伤寒论》处方制剂为主的汉方医学. 进入2O世纪8O年代后,汉方医学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O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O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此外,还建立了一所针灸大学,96所针灸学校,167所推拿按摩学校.还有汉方研究学术组织及团体近百个,其中影响最大的日本东洋医学会现有会员1万余人.各学会创办的研究刊物已达32种,有汉方医籍出版,翻译单位21处.有汉方药厂200家左右,4万多家药房经营汉方药,有制剂品种2万多种.随着汉方医学的不断发展,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首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 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此外,还在大学,使汉方医学中设立和汉诊疗所及研究所.并于1990年在国立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设立汉方教授之职,着名汉方专家寺泽捷年就任该职.1993年4月又在富山医科大学开设和汉诊疗学讲座.这在汉方医学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反映了日本政府承认汉方医学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成果. 目前在日本医务界,不仅不少的年轻医生对汉方抱有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些造诣甚高的西医界专家,权威,如杏林大学第二外科学教授锅谷欣市先生不仅精通日本汉方的理论及治疗,而且十分熟悉中医的辨证理论,经常主持日本汉方界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从理论上向中医学理论靠拢的趋势在增长,全国各主要地区都成立各种医学古籍研究会,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及日本古代医学典籍.近年来由于汉方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使用汉方药日趋增加.据《日经》杂志问卷调查,目前日本有15 万人取得医师资格,其中69的临床医师使用汉方制剂.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药剂师通过"汉方相谈"(即问病取药)方式使用汉方制剂.据调查,在日本汉方制剂使用频率较高的有15种,其顺序是:小柴胡汤,六昧地黄九,葛根汤,小青龙汤,加昧逍遥散,当归芍药散,桂枝获警丸,大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警散, 柴朴汤,柴胡桂枝汤,柴警汤,麦门冬汤.汉方制剂在各大城市各个药房成了畅销药品.据药局调查,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O以上.由于临床使用汉方制剂日趋增多,近年来汉方制剂生产发展迅速,每年以5O%"--60的速度递增.长期以来,日本汉方药材大约有85%依赖进口 (主要来源中国).近年来由于汉方制剂生产发展迅速,使中药材在制剂消耗上成数十倍的增长,并有继续上升之趋势.如地黄丸的主要成分地黄,山药,山荚肉,牡丹皮,获菩,泽泻等中药材年需求量均超过 100吨.目前在日本市场上可见的由我国直接生产,输入或经日方重新包装销售的产品有近100多种,大致分为: 补益性药物如三鞭丸,人参鹿茸丸,海马补肾丸,十全大补丸,首乌延寿片等;治疗常见病药物如华伦膏,天津感冒片,鼻渊丸,槐角丸,麻杏止咳片等;特色强,无同类商品的如冠元颗粒,舒筋丸等.但缺少对疑难病症有效的中成药.表12000—2005日本从我国进口中药的情况数据来源:海关总署6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8期观察1.2韩国韩国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医学.早在公元前2 世纪,中医药即传入朝鲜.公元2世纪末,中国的经典着作《内经》,《伤寒论》等传入朝鲜,与当时的传统医学合并并发展成为朝鲜医学的主流.当时的朝鲜医学是以高旬丽,百济的药物疗法,新罗,高句丽的针灸术, 新罗的《法师方》为基础,更吸收鲜卑的灸,烙法,蒙古的熏法而形成的三国固有医学.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新罗统一以后,中朝医学交流更加频繁,以此为基础的朝鲜医学又有很大发展.此后,中医药在朝鲜大地上从理论到应用不断充实发展,不少朝鲜历史上的杰出医药家将中医药与当地的文化,哲学,医学,药学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朝鲜,但由于朝鲜政府采取东,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政策,因此,东,西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东医学,西医学两大系统并立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别为南北两个国家,南部为大韩民国(韩国).1951 年10月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了在韩国东医和西医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因而, 近数十年来东医学在韩国得以稳步发展. 东医学在韩国又按日本国的习惯称为"汉医"或 "汉方医","东洋医学".80年代,韩国政府规定将"东医","汉医"统一称为"韩医".长期以来韩国政府在医疗卫生管理方面一直采用西方医学和韩医并存的政策.1951年l0月韩国政府颁布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了东医的合法权力和地位.1952年9月政府又制定和颁布了全国医疗保健法.该法规定,东医师必须是高中毕业,经6 年东医学习后,通过全国东医师资格考试,再由卫生社会事务部发给东医师执照.在韩国有西医学院及西医院,有西医师用现代医药为民众防治疾病; 也有韩医学院及韩医院,有韩医师运用韩医方药为病人服务,但二者不能兼通,即西医师不能使用韩医药方或针灸治病,韩医师不能用西医及西医诊疗手段,当然如果取得双学位的医师则除外.虽然韩医为法律所承认,但其实际活动及地位仍受限制.如在公立医疗机构中的工作者主要是西医,韩医只在非政府医疗机构或私人诊所供职.韩医必须经过考试才能担任卫生管理工作,而西医则只需经协商即可担任中级卫生官员.韩国很重视韩医的规范化和国家标准.对中药标准,韩国分别有《韩国药典》(KPA)及《天然药物标准》 (NDS),共计589种.草药设有国家标准的10个方面内容,包括基源及名称,性状,成分鉴定,纯度,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限定最低含量),干燥失重(不超过一定百分量),挥发油含量(达到一定克/毫升量),提取物含量,药质量等级等.韩医作为韩国的传统医学,一直是解除人民病痛的重要医疗手段,草药在韩国受到普遍赞同和信任.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长寿,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近十几年来,韩医发展较快,据统计1980年韩国领取执照的韩医师3015 人,1985年增加到3789人,目前已发展到5000余人.韩医学院也由1986年的5所增加到10所,培养出来的人材很受欢迎.尤其是名牌韩医学院,如庆熙大学韩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社会重视.目前韩医院和韩医诊所在全国星罗棋布,约有3600多家,其中设备较好的韩医院有20多所,如园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理礼,全泉开设的韩医院,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汉城设立的附属韩医医院等等.此外,近年来韩医学科研也有相当规模及水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难治病(如癌,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肝炎等),经络实质及综合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经穴选择,针刺麻醉与止痛等.尤其是四象医学的基础研究颇具特色. 表22000-2005韩国从我国进口中药的情况数据来源:海关总署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8期7近年来政府也开始重视对韩医药研发工作的扶持.2005年韩药处方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l兆9000亿韩元,研发投入406.8亿韩元,韩医药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医科大学,韩医院及韩药制药公司下设研究所内.韩国较少进口中成药,但其制药所需天然药材则大多需进口,本土出产的药材不足30%的份额,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进口药材主要依靠中国.在韩国的中药材品种最有名的是高丽参,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_3朝鲜中医药在朝鲜的发展简史参见上节中医药在韩国所述.2O世纪中期,朝鲜半岛分为南北朝鲜,即韩国 (南朝鲜),朝鲜(北朝鲜).韩国改东医为"韩医",朝鲜仍称"东医".朝鲜是世界上正式将传统医学列为法定医疗体系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1956年,朝鲜劳动党提出了关于不断地吸取现代医学成就,同时积极地继承和发扬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传统医学遗产,深入地研究东医学的治疗方法,吸取精华,并广泛地运用到保健工作中去的正确方针.并以评定资格的方法,授予全国各地的东医以国家医师资格.为他们创造了积极从事治疗及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使东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朝鲜从中央到各道的中央医院以及市,郡的治疗,预防机构,都设立东医科.此外,在各道及市, 郡还设立了东医治疗,预防机构(东医院),这些机构都设有病床.在朝鲜采用东医学在临床治疗的疾病很多, 尤其是针灸疗法应用范围甚广,各科都有,但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其它慢性疾病居多,如视神经萎缩及d'JL 麻痹后遗症.为了更好的开展东医学的研究工作,朝鲜建立了国家东医科学研究院及一些研究所.此外,还在各医学研究机关,增设东医研究室.在全国范围内,广大的保健工作人员,包括东医和西医以及药剂师,都参加了继承与发扬东医学遗产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对针灸经,穴的解剖结构的确认工作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基础方面,生化工作较少,临床方面则作了一些.电生理学方面,微电极技术未见报道,但脑电,肌电,各类诱发电位,则作的颇多.临床方面的研究工作显得扎实,也较细.如对电针,不只是论及连续,间断和疏密一类波别,而是对波形,频率,脉宽等多数的互 8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8期相配合的综合性效力观察.一些县医院也做免疫指标方面的观察.也有一些创始工作,如冷针,"难治来"和皮内注油等,疗效显着.此外,东医的药材工作,也有很大成就,药材的栽培面积逐年增长,其品种已达到500多种.为了提高东医的技术和业务水平,从2O世纪5O年代起朝鲜就建立了东医干部培养所,并且在各医学教育机构增设了东医学部或科.除此以外,还积极地进行着东医进修和西医学东医等一系列的工作,奠定了培养新的东医干部的基础.随着朝鲜东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朝鲜东医学界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曾先后选派了一些东医干部到中国的广州,南京,北京等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中医学.此外,朝鲜还多次召开全国性的东医学术会议,并邀请世界各国学者参加.如1990 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针灸学术会议于 lO月2—4日在平壤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前苏联, 波兰,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代表参加,各国代表都送有论文,还进行了学术交流. WHO的Ackerehi医生,东南亚区办公处主任Ukoko和官员Otgone出席会议并致辞.总之,有着悠久历史的朝鲜东医学,几千年来,为朝鲜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随着东医学在临床应用及研究方面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东医学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并继续在朝鲜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中医药在东南亚2.1越南越南的传统医学主要来源于中医药学,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发展成为东医.据越南史书记载,公元前257 年,中国医生崔伟在越南治愈了雍玄和伍修的虚弱症, 所着的《公余集论》一书也流传于越南.后来随着中国的医药经典着作《黄帝内经》,《脉经》,《医学入门》,《本草纲目》,《锦囊秘录》等传入越南,中医药逐渐在越南得到应用与发展.南宋以后,中国的药材也成为输入越南的主要商品.明末清初是中医药在越南发展的重要时段,首先是越南医生受中国医书的影响,对中医药加以研究发挥,颇有心得,写下了不少着作,最有名的是公元1772年,黎有卓着的《懒翁心领》(又称《海上医宗心领全帙》),该书共28集,66卷,内容完备,凡经典, 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麻痘,医方,医案,本观察草药物等无所不包,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个人医学丛书.其次是大批华人移居越南,不少华侨中医师在越南行医或开药店销售中药,中医药得以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在华侨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创办了许多医院,如寿康医院,广肇医院,大邑医院等等.这些医院, 都设有中医部,用中医药治疗疾病.越南独立后,政府部门在卫生保健问题上采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政策,对传统医学进行鉴定和试验工作.1961年3月,越南政府又号召在科学基础上,继承发展东医经验,把东西医结合起来.同年,宪法把发展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两者结合医学的条文列入.为了贯彻这些方针,先后建立了东医研究机构(东医研究院)和东医协会.从此,越南中医药的发展走向正规.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经卫生部门承认的传统医学医生几乎占全部医师的一半,约2万人左右.他们除了治疗常见病外,对慢性病如胶原疾病和哮喘等也用传统方法治疗.另外针刺也正广泛用于手术麻醉.越南没有专门的东医院,但很多医院都设有中医部,在现代化的医院里都有一定比例的床位供传统疗法使用.此外, 在东医研究院内也设有病床为患者服务.东医研究机构有河内民族医药研究院,该院是东西医结合的研究和指导中心,1988年2月,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世界上第 22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此外还有越南针灸研究院,胡志明民族医药研究所及针灸研究所等.其中越南针灸研究院因工作突出而被政府授予三级劳动勋章. 越南的东医学教育是在全国6所医学院校中进行, 还有一些国立和省立的机构提供长期的东医课程.近十年来,越南的针灸医学研究小组除了不断扩大针灸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还进行了穴位,经络和针灸机制的研究.由于越南的药材生产不发达,最多不过是简单的加工或整理,所以药材贸易做得十分红火.尤其是边贸,正如越南卫生部代表团团长阮才秋在中国进行考察时说过,越南有98%的中成药来自中国.销往越南的中国药材有两个去处,一是越南本身消耗,用于本国内配药服用;二是经加工,整理后,再转销东南亚及港,台等地.据统计中国有31个省市67个单位向越南出口中药,这些中成药有清热解毒消炎药31种,营养药27 种,风湿药20种,调经药13种,哮喘咳嗽药15种, 消化腹泻药14种.一些专门治疗肝炎,心脏病,肾炎,肾结石,肺病,癌症等药品及补药比较受欢迎. 目前,越南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主要有当归,生地,黄连,白术,川I芎,白芍,党参,三七,普通红参, 桔梗,茯苓,大黄,黄芩,板兰根,柴胡,黄芪,甘草,白芷,大枣,枸杞等.进口的中成药中最抢手的是儿科散,健儿乐,喉枣散,北保惊风丸等品种,且大多价廉. 而中国主要从越南进口的中药材有鸡血藤,丁公藤,千年健,广防己,大海子,广豆根,石斛类黄条草,小环草, 爪石斛,黄藤,草果,八成干八角及桂圆肉,绞股蓝等, 这些中药材普遍价格较高,也因越南本国资源或供货不足而无法满足中国中药材经营者的需求.这种贸易的反差,也给越中的药材市场交易顺利进行带来很大困难. 表32000-2005越南从我国进口中药的情况数据来源:海关总署2.2泰国在700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中医药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华人移居到泰国而传入的.之后随着华人移泰日众,中医药随之日趋繁荣.到清代,清政府开始对泰国大量出口人参,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并对泰国药商予以优惠政策,泰国中医药开始初步发展. 1906年泰国华侨创办了以中医为主的私立医院,如泰京天华医院,广肇医局等,受到当时王室的重视,泰国五世王朱拉隆功亲临主持天华医院开诊,御批它 "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1929年成立了"暹罗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8期9 中医药联合分会",并在1930年依泰国法律申请立案,改名为"泰国中医总会",在泰国影响很大. 这一切进一步推动了泰国中医药的发展.1936年泰国卫生部初次颁布《医药卫生条例》,有2000多名中医师领到医师执照,取得合法地位,以后逐年递增. 到1945年西医药大量涌入泰国,但因中医药在民众中根基深厚,仍然欣欣向荣,尤其当时流行性感冒侵泰,西医药对之束手,当地中医药界应用中药防冶流感,取得极好疗效,更使中医中药名声大振.1958年泰国政权更迭,泰国政府颁布了《禁止与中国贸易条例》后,中药也在禁止之列.紧接着1961年又颁布法令,指出申请行医执照者必须通过泰文考核的规定.因当时,在泰中医药人员熟悉泰文者甚少,通过考试者不多,所以这段时间内,原来在泰国兴旺的中医药事业濒临绝境的状况.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中药再度被允许在泰国销售,各地输入的中成药以"古方成药"的身份进入泰国市场,受到热爱中医药的泰国民众的欢迎.但由于缺乏管理,伪劣中成药混杂其中,政府为保障人民健康,特颁行"第五份管制售药条例",该条例的颁发使中药销售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年我国先后派中医专家代表团赴泰国作学术交流,提高了泰国中医界的医疗水平,增进了两国友谊,使泰国中医药又逐渐发展起来.近十年来由于西医药的毒副作用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中医药在泰国受到重视.据泰国卫生部的不完全统计,泰国有60%的人喜欢采用中医药及当地传统医药疗法.现泰国有开业执照的中医5000余人,中药店800多家,店内多有坐堂应诊中医师.目前在泰国近200家医院中,虽然没有中医院,但有不少医生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病,特别在农村,用中草药治病的比重更大.此外,泰国国民家庭中都储有不少各色各样的中草药和中成药, 作为防治疾病和滋补养生之需,亦以资救治邻里. 2000年底,泰国卫生部颁发了《中医合法化执行条例》,明确了申请,注册中医师证明和颁发证书的资格, 条件,要求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泰国政府依据1967年颁发的《泰国药品法》对中医所用草药或中成药经营,销售,生产实行行业审批和管理.目前泰国约有200— 300家药店经营或兼营中药,大多规模较小,其中具一定规模的仅50—60家.加工中药须符合国际通行的GMP标准,对成品药进口进行分装,须另申请批准文号.凡使用人类器官特征,病名定名的中药,触及宫廷禁忌用名的药品,以珍稀动物器官等为原料加工或含有重金10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