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标题的作用1交代主要内容:《等到闲来好读书》 2揭示(暗示)主旨:《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3点明线索:《薰衣草》、《枣核》 4交代写作对象:《济南的冬天》、《菜花》5交代要素或环境:《荷花淀》 6直接表达作者感情:《让我再爱你一次》7设置悬念:《谁动了我的奶酪》★以某一物(薰衣草、竹子或药等)作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①内容上:象征……哲理,或表现……情思。
②结构上: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段落的作用1、首段的作用:引出话题、引出文章主旨、总领全文、照应文章后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点题、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2、中间段的作用:转换话题、与上下文形成对比、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3、末段的作用:呼应开头、点题(照应题目)、升华主题、使主旨更鲜明、深化主题、发人深省、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主旨例题: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约会白桦》答:第一段写了作者与朋友关于冬季的白桦林的对话,突出白桦林给人强烈震撼。
为下文写冬季白桦林作铺垫。
2、文章第六段一句话“被谈到的当然还有胡杨”,单独成段,其作用是什么?《走向胡杨》答:①承上启下,从上文兵团人写到胡杨。
②单独成段,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本文写作对象胡杨,点明主旨。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冬夜月暖》①通过晒日和晒月的对比,突出了晒月获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愿望和信心。
②总括全文,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答题思路:①内容上,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情感。
②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
(结合原文分析)㈠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㈡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三、句子的作用(一)位于文章的开头: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奠定感情基调。
4、点明感情变化的线索。
(二)位于文章的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
4、点明主旨。
(三)位于文章末尾:1、总结上文。
2、呼应上文。
3、卒章显志。
4、引发读者思考,留给读者现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例子:文章却以“那树丛间的鸟,一定也回到了各自的小巢了吧?”结尾,这样写对行文有什么好处?答案:以鸟的回巢暗示人们对家的依恋,表达人们对宁静安适生活的向往,让文章在温馨的气氛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深化了主题。
★答题思路:①内容上,运用了……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情感。
②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
(结合所在段落的作用分析)四、人称的作用1、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叙事抒情,内容显得真实可靠,富有感染力,可以更好的表现……的情感。
2、采用第二人称,将……拟人化,以对话的形式,拉近两者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便于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叹。
3、采用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五、修辞的作用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人,赋予了……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
3、排比,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的……感情(或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点,使描写的对象更突出、更鲜明,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的……(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6、反问,强调……情感,加强了语气,发人深省。
7、对偶,句式整齐对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
8、反复,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增加文章节奏感。
9、对比,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或强调了……。
10、衬托,用……来衬托……,突出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的气氛2、烘托……的人物形象3、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的社会环境5、深化(表达)作品……的主题★答题思路:1、描写了……的环境2、起到……的作用七、引用故事、典故、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①内容上:写了……内容,论证了……观点或阐明……事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结构上: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文采、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八、理解句子的含义1、所给的句子的字面意思较直白。
解题思路:①将题目变成“为什么……”,回答出原因即可。
②蕴涵作者……感情。
2、所给的句子是比喻句的解题思路:①找出句子的喻体,联系上下文将喻体的本体翻译出来。
②结合手法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③表达作者……的情感3、所给的句子中某些词语有特殊含义解题思路:①找出难理解的关键词②理解此词的字面意思,进而理解此词的文本义③将关键词放回原文理解④揣摩作者的感情内涵九、鉴赏人物形象例子: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总写)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答题思路:(1)总体概括人物形象(2)联系人物的有关事情分析人物的特点十、赏析散文的结构★答题套路:形式一:文章中间几段构成了排比段,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整齐,有一种整饬的建筑美。
形式二: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形式三:文章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形式四:文章以空间为顺序,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这样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来写……,使文章描写有序,转承有致,颇具立体美。
形式五: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并用上“……”、“……”、“……”等时间标志性的词语,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青瓦情思段锡民(1)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曼笼着沧桑百年的老瓦房,编织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地滴在阶下,仿佛多情少女弹奏的琵琶心曲……(2)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
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3)当我们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煌。
(4)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
(5)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成宜的建筑材料。
这小小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庄严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
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华;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
(6)更难得的是,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忠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
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主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的高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
青瓦,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是真正的名流、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都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
(7)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
(8)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做青瓦的原料,然后用木制的模具做成瓦坯,在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再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
在窑里码好瓦坯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
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
“住火”以后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
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
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
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9)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瓜,擗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睁窑顶土里。
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
(10)烧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用无声无形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青瓦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材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青瓦,是我的老师。
(11)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1.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一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
(6分)3.怎样理解文章第11段“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6分)4.请简要赏析第六段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至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蓝印花布的花样年华陶方宣在洪水一样泛滥的菜花丛里,在云朵一样飘浮的芦花丛中,总梦见一个民间艺人挑着细蔑箩筐从颤颤悠悠的板桥上走过,走进乡愁弥漫的村落,然后轻轻吆喝一声:扎青——染蓝!一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吆喝渐行渐远,却并没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