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节腔积液检验

关节腔积液检验

关节腔积液检验
关节腔是由关节面与滑面围成的裂隙。

滑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可分泌滑膜液。

关节腔积液检查目的:诊断某些关节疾病,如感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晶体性关节炎;鉴别诊断某些疾病;减轻损伤和治疗疾病。

一、理学检查
1、颜色
【参考值】淡黄色、草黄色或无色粘稠液体。

【临床意义】
淡黄色可因关节腔穿刺损伤时红细胞渗出或轻微炎症所致红色不同程度的红色,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

乳白色见于结核性、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脓性黄色见于细菌感染性关节炎等。

绿色见于绿脓杆菌性关节炎。

黑色见于褐黄病。

金黄色积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所致。

2、透明度
【参考值】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混浊程度与细胞成分、细菌、蛋白质增多有关。

混浊多见于炎症积液,炎性病变越重混浊越明显,甚至成脓性。

3、黏稠度
【临床意义】正常关节腔液因含有丰富的透明质酸而富有高度的黏稠性。

炎症时粘稠度降低,粘稠度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腱鞘囊肿及骨关节炎引起的黏液囊肿等。

4、凝块形成
【临床意义】正常关节腔液无凝固现象。

当关节有炎症时,血浆中凝血因子渗出增多可使积液有凝块形成。

凝块形成分为三种类型:(1)轻度凝块形成:凝块占试管中积液体积的1/4,见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及骨肿瘤等;(2)中度凝块形成:凝块占试管内体积的1/2,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晶体性关节炎;(3)重度凝块形成:凝块占试管内体积的2/3,见于结核性、化脓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化学检查
(一)粘蛋白凝块形成试验
【参考值】正常关节腔液粘蛋白形成良好。

【临床意义】关节腔液粘蛋白形成不良与透明质酸—蛋白质的复合物被稀释或破坏以及蛋白质含量增高有关,多见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

而创伤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的年蛋白凝块形成良好。

(二)蛋白质定量
【参考值】蛋白质为10~30g/L,其中,清蛋白与球蛋白之比为4:1,无纤维蛋白原。

【临床意义】感染性关节炎时,由于滑膜渗出增多,使关节腔积液中的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增高,且增高的程度与感染的程度有关。

以一般情况下,关节腔积液中蛋白质增高最明显的是化脓性关节炎,其次是类风湿
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

(三)葡萄糖定量
【参考值】正常关节腔液葡萄糖较血糖略低,两者相差小于0.5mmol/L
【临床意义】偏低见于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化脓性关节炎更偏低。

(四)乳酸测定
【临床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积液的乳酸含量可轻度增高。

四、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关节腔积液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检查内容有血细胞、结晶、特殊细胞等。

关节腔积液显微镜检查应注意:①积液要充分混匀。

②采用生理盐水或白细胞稀释液合理稀释积液,③立即检查,以防白细胞自发凝集和产生假性晶体。

(—)细胞计数
【参考值】正常积液无红细胞,白细胞极少,约为200~700×/L
【临床意义】白细胞增高见于各种关节炎症,其中化脓性关节炎增高,往往超过50000×/L;急性尿酸盐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时细胞数可达20000×/L,但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早期,关节腔积液细胞数一般不高。

(二)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正常关节腔积液,以单核-吞噬细胞为主,约为65%,淋巴细胞为10%,中性粒细胞为20%,偶见软骨细胞和组织细胞。

【临床意义】炎症性积液的中性粒细胞可超过75%,以75%为诊断界值,中性粒细胞增高对关节炎诊断的灵敏度为75%,特异性为92%。

化脓性关节炎腔积液
的中性粒细胞可达95%以上。

中性粒细胞小于30%时,常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如绒毛结节滑膜炎、创伤性关节炎、退变性关节炎、肿瘤等。

中性粒细胞大于50%,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淋巴细胞增高,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慢性感染、胶原疾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关节炎或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热、寄生虫感染、关节造影术后等。

(三)结晶
【临床意义】关节腔积液中,常见的结晶有尿酸结晶、焦磷酸钙结晶、磷灰石结晶、草酸钙结晶等见于各种痛风。

外源性结晶,多见于关节手术中手套的滑石粉脱落形成的结晶,以及治疗时注射的皮质类固醇形成的结晶,不同的结晶可同时存在。

关节腔积液结晶检查主要用于鉴别痛风和假性痛风。

(四)细胞学检查
关节腔积液显微镜检查除检查血细胞、结晶外,还需将积液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寻找肿瘤细胞及其他特殊细胞。

关节腔积液的特殊细胞有以下几种。

1.类风湿细胞类风湿细胞又称包涵体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吞噬了聚集的IgG、IgM、
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补体、免疫复合物及DNA颗粒等形成的。

类风湿细胞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且此种患者预后较差。

类风湿细胞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炎性关节炎,甚至化脓性关节炎。

2.赖特细胞赖特细胞是已脱颗粒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完全分解后被单核细胞或吞
噬细胞吞噬后形成的,1个吞噬细胞可吞噬3~5个中性粒细胞,而1个单核细胞仅吞噬1个中性粒细胞。

赖特细胞多见于Reiter综合症患者的关节腔积液中,但也可见于痛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积液中。

狼疮细胞白细胞破坏后脱落的细胞核与抗核抗体结合后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在补体的参与下,形成LE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狼疮关节炎的积液中科出现LE细胞,但并非特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腔积液中有时可见LE细胞。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各种类型关节病变的诊断、治疗效果的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