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与桂枝均具发散风寒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其中麻黄发汗力大于桂枝,故麻黄唯风寒表实无汗者适用,而桂枝不论表实表虚、无汗有汗,皆可应用。
此外,麻黄味兼苦,善开宣肺郁而平喘止咳、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
然桂枝又善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每治寒凝血滞之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痛经经闭,以及阳气不振、气化失司之胸痹心痛、痰饮水肿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荆芥与防风功用对比:荆芥与防风均微温不燥,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疮疡,每相须为用,以治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风疹瘙痒。
但荆芥轻透力强,并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
而防风辛散祛风力强,善祛风而胜湿止痛、止痉,为治风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头痛身疼,风寒湿痹痛及破伤风等证;炒用又能止泻,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桑叶与菊花功用对比:桑叶与菊花均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均可用治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卫分证,且常相须为用;并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等证。
然桑叶性寒,主入肺经,善清肺热、宣肺气、润肺燥而止咳,每治肺热、肺燥咳嗽;兼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
菊花性微寒,主入肝经,平肝、清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肝阳、肝热所致的目疾多用;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痈肿疮毒。
柴胡、升麻、根功用对比:柴胡、升麻、根均为发表升阳之品,均可用于风热表证、脾胃阳气下陷证。
其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胆,主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热,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外感高热;然升麻辛甘性寒,入肺与脾胃,善清散而发表,主治风热上攻,阳明头痛;而根甘辛性凉,入脾胃而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
从升阳而论,柴胡、升麻能升清阳以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多用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此外,升麻、根均能透疹,治麻疹不透。
柴胡则善疏肝解郁,常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还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根尚可生津止渴,善治热病口渴及热消渴。
石膏与知母功用对比:石膏与知母均入肺胃经,都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均适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善清肺胃实热,故肺热咳喘,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煅后清热敛疮生肌,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而知母甘苦性寒质润,清中有润,既能润肺燥、滋胃阴,治肺燥咳嗽、热消渴;又能滋肾阴、降虚火,治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生地黄与玄参均甘苦性寒质润,都具有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功效,治热入营血证及阴伤津亏之证。
然生地黄功偏养阴凉血,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玄参功偏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温毒发斑,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等证。
黄芩、黄连与黄柏功用对比:黄芩、黄连、黄柏均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之证。
但黄芩善清上焦湿热及肺火,为治湿温、暑温及肺热咳嗽之要药;还能泻火止血,治血热出血;清热安胎,治胎热胎动不安。
然黄连善清心火及中焦湿热,既是治湿热泻痢、胃热呕吐之要药;又为治热盛火炽、高热烦躁之良品;且善泻火解毒疗疮,常治痈疽疔毒诸证。
而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为治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黄疸及足膝肿痛等证之良药;且善泻相火、清虚热,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金银花与连翘功用对比:金银花与连翘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均常用于疮痈肿毒、外感风热表证以及温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
然金银花甘寒,功偏清解表热;又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
而连翘苦寒,功偏清泄里热,长于泻心火,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并治瘰疬痰核。
牡丹皮与赤芍功用对比:牡丹皮与赤芍均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皆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血热证以及瘀血证。
然牡丹皮清热凉血之功较强,且善透阴分伏热,用治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而赤芍祛瘀止痛作用较佳,多用于各种瘀血疼痛证;且善清泄肝热,用治肝热目赤等证。
大黄与芒硝功用对比:大黄与芒硝均具苦寒泻热通便之功,能峻下热结,泻火解毒,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阳明腑实证多相须为用。
然大黄苦寒清降之性较甚,既善泻胃肠实热积滞,又善除肠道湿热积滞,降上炎之火,用于食积、湿热泻痢,火热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且能泻血分实热,兼可破血行瘀,清泄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证、黄疸、热淋等;对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服外用均可。
而芒硝咸苦而寒,长于软坚泻下,尤宜于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外用长于解毒,常用治痈肿、疮毒、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
独活与羌活功用对比:独活与羌活均有祛风湿、止痹痛、祛风解表之功,均可用于风湿痹痛,风寒表证挟湿者。
然独活气味淡薄,性善下行,凡病邪在下在里,下半身风湿痹痛多用之。
羌活气味雄烈,燥散性大,长于祛风解表,凡病邪在上在表,上半身风湿痹痛多用之。
藿香与佩兰均辛香入脾胃而善化湿解暑,治湿阻中焦、湿温初起及暑湿证等,常相须为用。
然藿香微温,化湿力较强,且兼发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及表证夹湿;还能止呕,治寒湿等所致的恶心呕吐。
佩兰则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善治脾经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或口苦等证。
苍术与厚朴功用对比:苍术与厚朴均辛苦温燥,治湿阻中焦诸症。
然苍术兼健脾,湿阻兼脾虚食少便溏者多用;厚朴兼行气,湿阻兼气滞胀满者宜之,并治脾胃气滞证。
此外,苍术还能祛风湿而除痹,兼发表、明目,治风湿痹痛、表证夹湿、夜盲及目昏眼涩,兼治湿浊带下、湿疮、湿疹及脚气肿痛等。
厚朴能消积,治食积胀满或大便秘结;善平喘,治咳喘痰多。
茯苓与猪苓功用对比:茯苓与猪苓均能利水渗湿,治水湿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
然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又能健脾安神,为治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所常用。
而猪苓性主渗泄,功专利水,其利水作用强于茯苓,以水湿滞留实证为宜。
若治脾虚湿盛之水肿,茯苓、猪苓常相须为用,以利水而不伤正气。
茯苓与薏苡仁功用对比:茯苓与薏苡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湿盛之泄泻。
但茯苓健脾作用较强,兼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
薏苡仁性偏寒凉,善清利湿热,又能清热排脓、除痹舒筋、通利关节,用于肺痈、肠痈、风湿痹证、筋脉拘挛等证。
附子与肉桂功用对比:附子与肉桂均性味辛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胸阳痹阻之胸痹心痛及寒湿痹痛。
然附子大热,功擅回阳救逆,为治亡阳证之主药。
而肉桂作用较附子缓和,以温补命门火为主,又能引火归源,善治下元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并善温经通脉,治寒凝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证;且能助阳补虚、散寒通脉,以治阴疽。
肉桂与桂枝功用对比:肉桂与桂枝均性味辛甘温,具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作用,治寒凝血滞之风湿痹痛、脘腹冷痛、痛经、经闭、胸痹心痛等证。
然肉桂温热性较强,主祛里寒,善补火助阳,以温补命门火为主,又能引火归源,善治下元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之面赤、虚喘等证;又可助阳补虚,用治阴疽。
而桂枝善祛散外寒,助卫实表而长于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表虚皆宜;又可通阳化气,常用治水湿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之心动悸,脉结代等证。
附子与干均为辛热之品,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功,用于亡阳证和脾胃有寒证,常相须为用。
然附子走而不守,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并可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用于阳虚证及寒湿痹证。
干能走能守,回阳救逆之功逊于附子,长于温中散寒,兼能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冷泻及寒饮喘咳等证。
干与生功用对比:干、生均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肺止咳作用,用治胃寒呕吐及肺寒咳嗽。
然生性微温,长于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又善温中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用治多种呕吐,尤以胃寒呕吐最宜。
而干辛散之性稍逊,温燥之性更强,长于温中散寒,偏治里寒证,主治脾胃寒证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并可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及寒饮伏肺喘咳等证。
大蓟与小蓟功用对比:大蓟与小蓟均味甘性凉,入心、肝经,均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之效,治疗血热妄行之各类出血证及热毒疮疡。
然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力均较小蓟强,多用治吐血、咯血、崩漏及热毒痈肿;小蓟药力较弱,但又兼利尿,擅治尿血、血淋。
山楂、神曲、麦芽功用对比:山楂、神曲与麦芽均有消食健胃之功,均可用于饮食积滞证。
其楂长于消油腻肉积,为治油腻肉食积滞证之要药;且兼行滞止泻止痢之功,可用于泻痢腹痛;并能活血散瘀,用于多种瘀阻疼痛,妇人产后瘀滞腹痛、经闭、痛经等证。
神曲消食作用较强,且略兼解表之功,对食滞兼外感者,尤为适宜。
麦芽尤长于消米面薯芋等淀粉类食物积滞;并能回乳消胀,用于妇女断乳,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及乳溢症。
地榆与槐花功用对比:地榆与槐花均苦微寒,入肝、大肠经,均可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诸出血证,且善于清大肠之火,故尤多用于大肠火盛之便血、痔血,常相须为用。
然地榆善清下焦血分之热,且兼收敛之性,止血之力较强,又善治妇女血热崩漏、月经过多;尚能解毒敛疮生肌,治水火烫伤、湿疹、疮疡及热毒血痢有效。
而槐花还善清肝火,为治肝火上炎的头痛、目赤之良品。
川芎、延胡索、郁金、黄功用对比:川芎、延胡索、郁金、黄均能活血行气止痛,治疗血瘀气滞所致的诸痛证。
然川芎活血力强,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善治头痛、风湿痹痛;又能下行血海,为调经要药,治痛经、经闭等证。
而延胡索止痛力强,凡一身上下血瘀气滞诸痛证皆宜。
郁金辛苦性寒。
又能凉血解郁清心,善治血瘀气滞挟热者,并治热病神昏、癫痫痰闭之证;且能利胆退黄,常治肝胆湿热证。
黄则性温辛散,既能行气血、通络止痛,又能外散风寒湿邪,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善治风湿臂痛。
乳香与没药功用对比:乳香与没药皆气味芳香,辛散走窜,均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
治血瘀气滞心腹诸痛;外治痈疽疮肿,跌打损伤。
但乳香长于活血伸筋,而没药善于散瘀止痛,故临床每相须为用。
红花与桃仁功用对比:红花与桃仁均能活血祛瘀通经,用于妇科瘀血阻滞经产诸证及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等瘀血证,常相须为用。
其中红花辛散温通,质轻浮散,散瘀止痛力优,多用于瘀血阻滞诸痛及血热斑疹色暗。
桃仁苦泄质润,活血作用较强,善泄血分之壅滞,尚可用于肺痈、肠痈;并有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效,用于肠燥便秘、咳喘等证。
莪术与三棱功用对比:莪术与三棱均为破血消癥之要药,皆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治疗癥瘕痞块,胸腹胀痛,食积不消,血滞经闭等证,常相须为用。
然破血之力三棱胜于莪术,行气之功莪术胜于三棱。
半夏与天南星功用对比:半夏与天南星均辛温有毒,既能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为治寒痰、湿痰要药,每相须为用;又能消肿止痛,治痈疽肿毒、痰核肿痛、癌症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