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方言

粤方言

粤方言广东地区现在通行的三大方言,即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就是各个时期迁入广东的汉语方言与当地土语融合的结果。

粤方言通称“粤语”,习惯上也叫“广东话”,本地人又叫“广府话”或“白话”。

“粤”虽是广东的简称,“粤方言”却并非指广东境内的所有方言,而是指一种流行语广东、广西境内,以及港澳等地以广州话为代表的大方言。

【1】一、粤方言的形成与分布在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基本上是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和疍家等,经济落后。

直到公元前222—前218年,王翦(jian)、任嚣、赵佗受秦始皇之命平定百越叛乱,发兵数十万驻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和百越语融合的先声。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2】。

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更是络绎不绝地进入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

还有的学者认为粤语起源于宋代【3】。

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很小。

总之,粤语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

粤语的分布地域主要在两广,包括珠江三角洲、粤中地区和粤西南地区,粤北、粤西的部分吸取,广西的东南部(如南宁、玉林等地),以及海南岛的一些工矿及临场(如三亚、陵水等地)。

粤语在海外的分布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东南亚地区粤语也很流行,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

此外,在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及哥斯达黎加等国,粤语中的四邑话较通行;在非洲的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粤语的存在。

【4】二、粤方言的共同特点广东省内的粤方言有不同的分支,它们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但也有一些不一致的现象。

这里主要叙述粤方言各分支中共同性的一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方言用字等地共同特点。

【6】1、语音方面总的来说,各地粤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复杂性现在韵母和声调调类都比较多。

与共同语比较,粤方言的韵母和声母都超出共同语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超出一倍以上。

粤方言的声调是汉语各大方言中最复杂的,其共同特征就是调类数目多,个别地方只有六七个,一般都是八九个或十个,其中以九个声调的地点为最多。

九调的地区占整个粤方言区四分之三以上。

因此一般都把“九声”作为粤方言的一大特色,如广州话有九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和阳入。

【5】2、词汇方面(1)总的来说,词汇方面粤方言各地一致性相当高。

基本词汇抱愧约占总词汇三分之二的与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语词和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粤方言特有的词语,在粤方言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相同的。

(2)粤方言中有一大批本方言自行创新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占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粤方言词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体现词汇特色最主要的部分。

这许多粤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方言词,在各地粤方言中大都共同使用,如嘢(东西)、闹(骂)、喊(哭)、瞓(睡)、靓(漂亮)、点样(怎么样)、点解(为何)、徙(浪费)、搵(找)、搂(披)、乜嘢(什么)、呃(骗)、啱(对、合适)、掂(直、妥当)、牙烟(危险)、孤寒(吝啬)、乌龙(糊里糊涂)、巴闭(了不得)、雪条(冰棍儿)、脷(舌头)、膶(肝儿)、执笠(收摊、倒闭)、餸(菜肴)、边度(哪里)、边个(谁)……这些语词在民族共同语其他方言中都是没有的,在各地粤方言中基本上都是通用的。

(3)粤方言的词汇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语词。

其中有的是民族共同语已不适用,有的是共同语虽不适用,但在书面语尤其是文言文内或成语中仍保存下来。

也有一些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虽仍保存,但某些义项或已消失,或已发生变化,而在粤方言中则仍然保持古代的义项。

粤方言中这形形色色的古汉语语词大多数是粤方言各地都共同保存着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

如:畀(给)《集韵》“必至切”,《尔雅·释诂》:“畀,赐也。

”屙(排泄大小便)《玉篇》:“乌何切,上厕也。

”拎(手提物件)《广韵》:“郎下切,手悬捻物。

”徛(站立)粤方言通常写作“企”,《广韵》纸韵:“渠绮切,立也”。

渠(第三人称“他”“她”)粤方言通常写作“佢”,《集韵》:“渠,求于切。

吴人呼彼。

方以智《通雅》:“唐时谓人曰渠,今呼为共,或坑蛇反。

”睇(看)《广雅·释诂》:“睇,视也。

”悭(节俭)《广韵》:“苦闲切,吝也。

”此外还有许多古词古义活跃在各地粤方言的口语中,而在共同语和汉语其他方面一般都已不出现在口语中了。

单音节词如衫(衣服)、翼(翅膀)、行(走)、饮(喝)、晏(晚、迟)、索(绳子)、包(保证)、禾(稻谷)、颈(脖子)、面(脸)、斟(倒)等等,双音节词如卒之(终于)、适值(恰逢)、抑或(还是,表选择)、皆因(都是因为)、无他(没别的)、若果(如果)等等。

(4)随着汉语的发展,受语音简化的影响,中古以后北方汉语复音词不断增加,到了现代汉语,“子”“儿”等构词词尾出现频率增加,更使复音节词明显压倒单音节词而处于词汇的主要地位。

粤方言的词汇由于语音简化的趋势不及北方方言显著,因而更多的保留着原来汉语的单音节词,这也使粤方言词比起北方方言词来,要“古老”一些这部分来自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无疑也是粤语的一部分。

在粤方言各地都是通用的。

例如:木(木头)、蚊(蚊子)、镜(镜子)、叶(叶子)等等。

(5)粤方言由于发展过程中和古越语互相交融,不免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粤方言的方言词中,相当一部分即不属于独自创新的词语,也找不到古代汉语的词源,往往就是古越语的底层词,其中有些在现代壮侗语各语言中广泛使用,有的只存在于少数语言中,但和某些粤方言词完全相同或相似,这类源自少数民族语言的粤方言语词,在各地的粤方言中普遍存在,称为粤方言共同词汇中重要的一部分。

比较明显的如:呢(这)粤方言这个指示代词与壮侗语各语言以及瑶语、京语都相同,语音有着各种近似形式。

痕(痒)壮语,布依语,侗语,黎语,村话。

冚hem(盖)壮语,傣语,黎语(埋)。

啷lang(涮、漱)壮语。

杰(稠)壮语。

甩(滑脱)壮语,布依。

孭mie(被小孩)壮语。

氹dang(塘、坑)壮语。

虾(欺负)壮语。

冧(倒塌)壮语。

咧(伸舌)黎语,傣语,京语。

嬲niao(生气、怒)壮语谂shen(想)壮语。

(6)粤方言在现代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主要是来自英语的。

其中有些是广州、香港等独立吸收,用在粤方言局部地区的,有些却是粤方言各地都通用的。

少量外来词随着改革开放后南北交流的拓展而进入北方方言以及共同语。

下面略举一些粤方言地区共同使用的外来词:巴士(公共汽车)来自英语的bus,车型较小的还有“中巴”“小巴”之称。

泵(打气、打气筒)来自英语的pump,普通话制作名词,粤方言可作动词,如“泵水”(抽水)。

冷(毛线)来自法语laine。

恤衫(衬衣)来自英语的shirt,针织有领的叫“T恤”,来自英语的T shirt。

菲林(胶卷)来自英语film。

波(球)来自英语ball。

曲奇(一种西式奶油小饼)来自英语cookie。

唛(商标)来自英语的mark。

朱古力(巧克力)来自英语的chocolate。

泊(汽车停靠)来自英语的park。

下面按词性的不同列出(括号内均为普通话):名词:乞儿(乞丐)乌蝇(苍蝇)上味(盐)捉伊人(捉迷藏)麻蝇(老鹰)入便\里便(里面)心抱(儿媳妇)阿嬷(祖母)猪红(猪血)柜筒(抽屉)出年(明年)旧年(去年)听日(明天)寻天(昨天)贼仔(小偷)公仔(娃娃)手指尾(小拇指)利是(压岁钱)步级(台阶)隔篱邻舍(邻居)提子(葡萄)菠萝(凤梨)豉油(酱油)油炸鬼(油条)煲(锅)宵夜(夜宵)老窦(爸爸)事头婆(女房东)电挚(电钮、开关)荷包、银包(钱包)口齿(信用)游车河(兜风)车辘(车轮)拥趸dun(拥护者、粉丝)火水(煤油)契弟(王八蛋)马骝(猴子)老细(老板)花樽(花瓶)铰剪(剪刀)火烛(失火)人工(报酬)夹万(保险箱)屋企(家)踩雪屐(溜冰)酥虾(婴儿)雪柜(电冰箱)人客(客人)动词:锡(疼爱)氹(洪)有身己\大肚(怀孕)揽(抱)掴(打耳光)掟(扔)撩(挑逗)除(脱)估(猜)搭(乘(车等))辘(滚)钟意(喜欢)掟煲(分手)唔该(谢谢)埋单(结账)执生(随机应变、小心)心熄(死心)倾偈(聊天)失觉(失敬)形容词:硬颈(固执)跳皮\百厌(顽皮)冻冰冰(冻)薄薄脆(脆)静鸡鸡(静悄悄)齐整(整齐)为食(馋嘴)阴功(可怜)实净(结实)跷蹊(蹊跷)折堕(造孽)好彩(幸好)阉尖(挑剔)咸湿(好色)得意(可爱)得戚(得意)鬼马(多诡计)蛊惑(狡猾)憨居(愚蠢、笨)介词:畀(让、给)将(被)系度、响度(在这)使(用)代词:(人称代词)我哋di(我们)我嘅ge(我的)佢(他\她)佢哋(他们)(疑问代词)呢个(这个)边度\边处(哪儿)点(怎么)点解(为什么)乜(什么)咁(这)连词:若果(如果)唔单止(不但)抑或(或者)唔论(不论)横掂(反正)就算(即使)副词:唔(不)未(没有)唔使(不用、不必)唔通(难道)正话\头先(刚才)特登、专登(特意)叹词:吓(嘿)咩(吗)啰(的)架(的)卦(吧)之嘛(罢了)3、语法方面粤方言的语法跟民族共同语差别不算大。

突出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在粤方言各地大都同时存在。

下面略举比较突出的语法特点。

【7】(1)粤方言中表示动物性别的语素有“公”“牯gu”“项”“乸na”等,不同于共同语中只用“公”“母”两个语素来分别雄性雌性。

这些区别雄性的语素在构词上粤方言一律置于动物名称的后面,如“鸡公”(公鸡)、“牛牯”(公牛)、“鸭乸”(母鸡)、“鸡项”(没有下过蛋的小母鸡)等等。

(2)粤方言构词中的词头词尾(所谓“前缀”“后缀”)跟共同语及其他汉语方言比较颇具特色;一方面共同语中的“子”尾“儿”尾在粤方言中出现的范围比较小,频率也比较低。

如共同语的“刀子”粤方言叫“刀”,“花儿”粤方言叫“花”;另一方面,粤方言自身却有几个特殊的词头词尾,使用的频率相当高,如“阿”:阿爸、阿嬷、阿爷、阿叔(加于亲属称谓之前),阿英、阿兴、阿雄(加于人名之前)。

“仔”:大致相当于共同语中的“子”,但粤方言的“子”使用范围跟共同语的“仔”并不完全对应。

粤语中加“仔”的词有的表小义,有的并不表小义,如表示小义的:亭仔(小亭)、雀仔(小鸟);表爱称的:明仔(小明),雄仔(小熊);表某一属性人物的:肥仔、打工仔。

“佬”用在形容词及某些专门行业名词名称之后,指成人男子,有时略带贬义,如肥佬(胖子)、寡佬(单身汉)、泥水佬(泥水匠)等等。

与“仔”“佬”相关联的还有表示年轻女性的“女”,如娟女(小娟),表示成年女性或老妇人的“婆”,如肥婆(肥女人)、凑仔婆(带孩子的家庭妇女)等等。

除此以外,粤方言中常用作词尾的还有“公”(表老人)、“哥”(表男青年)、“友”(表随便称呼)、“鬼”(带厌恶的称呼)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