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护理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护理ppt课件

传染源为急性、慢性肝炎病人、
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 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的主要 传染源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
25
(二)传播途径
1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
水的传播 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媒介传播
-
26
2 乙、丁型肝炎
血液、体液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生活密
切接触传播是次要的传播方式
-
5
分类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
6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为单股线状RNA病毒,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
制,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早期产 生IgM型抗体,一般可持续8~12周,IgG型 抗体可长期存在。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则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季节分布 甲肝 冬、秋季高峰
-
31
三、发病机制
➢ 甲型肝炎 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肝细胞
损伤
➢ 乙型肝炎 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清除HBV
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 丙型肝炎 与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及免
疫损伤有关。HCV极易变异
➢ 丁型肝炎 同乙肝,有直接的损伤 ➢ 戊型肝炎 同甲肝
-
32
四 、 病理生理:
– 对低温、干燥、紫外线、醚、氯仿、酚有抵 抗性。
– 高压灭菌 (121℃15min)、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 均可使HBV失活。
➢失活的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
抗原活性。
-
16
-
17
(三) 丙型肝炎病毒(HCV)
线状单股正链RNA
抵抗力强,煮沸、高压消毒、
-
7
抵抗力
➢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和低温,室温生
存1周,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 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
➢对热、紫外线和含氯消毒剂敏感,56
℃ 30分钟, 100℃ 5分钟、氯消毒剂 30分钟可以杀灭。
-
8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 电镜下可看见三种颗粒:
1、Dane颗粒 又称大球型颗粒,完 整的病毒颗粒,由包膜蛋白和核心两 部分组成。
• 抗HD不是保护性抗体。
-
22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 无包膜球形RNA
➢ 肝细胞内复制、胆道排除
➢ 对热及含氯消毒剂敏感
-
23
二、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1、甲型和戊型肝炎
➢ 急性肝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 发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大便排
除病毒最多,传染性最强
-
24
2 乙、丙、丁型肝炎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 HBV 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辅 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 肝损害。
-
20
➢HDV常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但在
大部分情况下是在HBV感染的基础 上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 HDV感染亦随之结束。
-
21
• 完整的HDV病毒有包膜和核心,外
面是HBsAg,内部是丁肝病毒抗原 (HDAg)和丁肝病毒核酸 (HDV—DNA)。
病毒性肝炎及护理
-
1
学习目标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概念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熟悉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熟悉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2
-
3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临床特点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 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 疸。
-
4
•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确定的有甲型肝炎
(hepatitis A)、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丁型肝炎 ( hepatitis D)、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 通过实验室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者称非甲~ 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 肠外途径传播。
1、基本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
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 胞再生
2、病理生理
2、小球型颗粒
3、丝状颗粒 小球型颗粒 、丝状 颗粒主要成分为HBsAg
-
9
抗原系统
•HBeAg • HBsAg • HBcAg
-
10
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产生抗-HBs
-
11
核心抗原HBc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不易在血
液中检出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HBV感染、无症状 携带者
+
+
-
-
- 急、慢性乙肝、无
症状携带者
+
+
-
-
+ 急、慢性乙肝(传
染性强)大三阳
+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小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
-
期”
15
HBV抵抗力
• HBV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哺乳、经胎盘等方
式传给婴儿。
其他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昆虫等方

-
27
3、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
28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甲型肝炎 人类HAV普遍易感,儿童、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感染后可产生持久 免疫力。
➢乙型肝炎 婴幼儿及青少年易感。
-
29
➢丙肝 多见于成年人,抗HCV并非保护性
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免疫。
➢丁肝 普遍易感,抗HDV不是保护性抗
体。
➢戊肝 青壮年多见
-
30
(四)流行特征
散发性发病 甲肝、戊肝和乙肝以散发性
发病为主。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
流行暴发 污染食物和水源,常见于甲肝
和戊肝
-
12
(e抗原)HBeAg
•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游离存在
于血液中
•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

-
13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HBsAg、抗HBs
(HBcAg)抗HBc
•HBeAg、抗HBe
-
14
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HBsAg HBeAg 抗- 抗HBs HBe
+
-
-
紫外线均可使病毒灭活。
加热100℃ 5分钟或60℃ 10小时
均能使病毒灭活。
-
18
•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
染的标志。
• 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抗
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 般持续1~3个月。如果抗HCV IgM 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 转为慢性。
-
19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