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浅谈古诗词中表达相思离别的常见手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由于古代种种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离愁别绪更显得惨淡黯然。

离别后的愁苦与相思更是寂寞难耐。

古代离人别后表达相思之苦的常见手段有如下几种。

一、从日常生活细节侧面反映离愁
日常生活细节的变化,是对情感变化最好的侧面反映。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叨叨令》:“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和《朝天子》:“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两首曲词直抒胸臆,重要的人远去了,相思渐浓,缠绵悱恻,无法释怀,于是不想起床,只想昏睡,更没心思吃饭。

将离别的痛苦和苦苦的相思之情和盘托出,淋漓尽致。

又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

可爱人已走,寂寞懒梳妆,无心“对镜贴花黄”。

丈夫离家远游,词人在委婉的寄寓着浓浓的相思之愁,我们可以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深切相思之情。

其实最早《诗经·卫风·伯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是从懒于梳妆打扮着笔来写女子的相思之苦。

二、借助特定的时刻进行表达
悲凉的感情,只有在特定的时刻,配合那个时刻特有的特点,才能将苦闷的心情进行合理的放大。

古人有着伤春悲秋的情结,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到了,看到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

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和鸟来描写春天,写出了睹物思人,表达出;离别之苦。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

我带着伤心的眼泪对着花儿倾诉我心中的痛苦,但花儿确不能说话;红色的花瓣如同秋千一样荡来荡去的随风飞去了,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从而触发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

深夜本该是安眠入睡的时候,但由于心中牵挂着他人,辗转反侧。

“君问归期未有期”,似诉如怨,滴滴似在扣问那苦苦守候丈夫归来的女主人公的满腹愁苦脆弱缠绵的心灵。

韦庄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可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深、之重。

这种相思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在漫长的黑夜发出哀怨而绵长的哽咽。

三、借助特定的事物进行表达
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形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

1.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采用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类似的意象还有很多,但同样表达的是作者无限的思念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