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聚合物合金

第九章 聚合物合金


聚合物合金的定义和发展
1846年,Hancock用天然橡胶(顺式1,4加成聚异戊二烯) 与古塔波胶(反式1,4加成聚异戊二烯)混合制成雨衣;
1912年开始橡胶增韧聚苯乙烯的研究,但限于当时的理 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限制,发展十分缓慢;
1942年出现了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共混物PVC/NBR。 丁腈橡胶作为长效增塑剂与PVC共混 ;
完全相容 完全不相容
当μ(φ)=1时,Tg1=Tg2,共混物完全相容; 当μ(φ)=0时,共混物完全不相容;
当0<μ(φ)<1时,共混物部分相容。
相容性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聚合物共混物 的形态结构
聚合物共混物 的性能
聚合物中各组分之间 的热力学相容性
问题:
2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是否聚合物共混物的热力学 相容性越好越有利?
原位复合技术
“原位复合”材料是继高性能热致液晶聚合物之后在材料科学 领域内出现的一类新型材料。原位复合材料是以热塑性树脂为 基体,热致液晶高分子为增强剂,利用热致液晶聚合物易于自 发取向成纤维或带状结构的特点,在共混熔融后拉伸或注射成 型时,体系中的分散相TLCP在合适的应力作用下取向形成微纤 结构,由于刚性分子链有较长的松弛时间,在熔体冷却时能被 有效地冻结或保存在TP基体中,从而形成一种自增强的微观复 合材料,即热致液晶原位复合材料。
9.2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完全相容、部分相容、不相容 热力学相容指的是相混合的两种化合物形成均相体系的
能力,判断依据是混合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是否小于零。 小于零,则完全相容,形成稳定的、无规的、分子混合的 均相体系;
完全不相容,则形成两个完全分离的区域结构 ;
部分相容则会形成分相但不分离的结构。
第九章 聚合物合金(Polymer Blend)
9.1 概述
高分子新材料的研发途径: (1)合成新的高分子材料(早期的主要手段) (2)优化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即高分子材料 的改性) 改性的手段——共混和复合
根据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形态-加工-性能之间的 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化学或物理方法,设计和控制 多相和多组分的高分子共混材料和复合材料。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工艺相容性 指聚合物之间容易相互分散且形成性能稳定 的共混体系的能力。
由于分子极性、表面张力、相对分子质量等存在的差异, 相容性很差的聚合物共混物,随着时间的延长,必然发生 相分离现象和分层现象。 那么怎样实现工艺的相容性呢?
聚合物本体粘度大,分子运动困难,分相实际上进行得极为缓慢; 大分子相互之间会产生扩散,使分子链段位移,,形成过渡层; 由于剪切力的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力化学增容作用; 共混体系中的一些助剂如填充剂、交联剂等有时也会有力于共混体系 相容
(4) 与传统的纤维增强不同,TLCP的加入可明显地降低熔体 的粘度,从而改善了加工性,能在常规设备上形成加工,同时 还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5) 由于液晶高分子收缩性小,使得制品尺寸稳定性好,并有 利于形成薄壁制品;
(6) 由于都是热塑性材料,完全可以把废弃制品回收再加工, 有利于环境保护。
分子复合技术 这一概念由美国空军材料研究室首先提出,是指将刚性棒状分 子分散在柔性链的分子基体中,并使其尽可能地达到分子分散 水平.
具有以下特点:
(1) 增强相TLCP微纤是在加工过程中就地形成的,避免了加 入纤维引起的熔体粘度增加和对设备的严重磨损; (2) 微纤直径处于亚微米与纳米之间,远小于宏观纤维的直 径,更细更长的针状晶体纤维意味着极大的纤维粘附表面积, 即有更好的界面作用,大大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 具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其中TLCP提高性能,基体树脂 降低成本。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当聚合物共混物形成了链段水平或分子水平均匀混合, 则S
分子水平相容——ΔG<0
高分子分子量很大——混合时ΔS 很小 混合过程一般为吸热( ΔH>0)——ΔH 为正值
绝大多数高分子共混物难以达到分子水平的相容 (完全相容),而得到非均相结构(两相结构)。
选用韧性树脂与脆性树脂可起到增韧作用
选用含卤素的难燃性树脂与其他树脂共混则可提高其耐燃性
选用光学性能相差较大的树脂进行共混则可以赋予聚合物 合金材料表面以光泽
选用硅树脂和其他树脂共混则可以使其成为具有自润滑性 的材料
选用耐磨性能好的聚四氟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树脂 与其他树脂进行共混,则可以提高其耐磨性能等
在外观上是均匀的(肉眼或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 两相的存在);
呈现微观的相分离(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两相 结构的存在);
材料此时具有两个Tg,两相均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Uncompatibilized blends
Compatibilized blends
提高聚合物合金相容性的途径
加入相容剂
非反应型增容剂(又称亲和型增容剂)多为嵌段和接枝共聚物 ,依靠在其大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与共混组分P1和 P2 相同的聚 合物链,因而可在P1和 P2 两相界面处起到“乳化作用”或“偶 联作用”,使两相相容性得以改善。
这 是 最 基 本 的 研 究 方 法 , 主 要 有 溶 解 度 参 数 和 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判断
一、共同溶剂法 将两种聚合物等量地溶于同一溶剂放置观察,若发生相分离,
则认为二者不相容,反之,则认为相容。 优点: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设备。 缺点:可靠性差,溶剂选择困难。
M1M1M1 M1M1M1 M1M1M1
M2M2M2
M2M2M2
M1M1 M1M1M2M2 M2M2M1M1 M1M1
聚合物合金的制备方法
互穿网络技术:
IPN是指以化学方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子链形成相互贯 穿、相互缠结的混合体系,通常具有两个或多个交联网络 形成微相分离结构。这种交联既可以是化学交联,也可以 是物理交联。其中至少有一种聚合物是在另一种聚合物存 在下合成或交联的。
聚合物合金的制备方法
在物理共混中,一般仅发生物理变化,但当机械作用力 很大时时,会发生力化学作用,有少量的接枝或嵌段共聚 物产生。
干粉共混
物理共混:
熔融共混 溶液共混
乳液共混
聚合物合金的制备方法
聚合物共混的化学方法主要指的是共聚-共混法,包括接 枝共聚—共混和嵌段共聚—共混两种, 。
M2M2M2
不相容聚合物体系各组分自成一相,分子链段的微观环境 与纯组分基本一样,因此混合前后Tg基本不发生变化。
相容聚合物体系各组分混合在一起,分子链段的微观环境 与纯组分不一样,因此混合前后Tg会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聚合物共混体系混合前后各组分Tg的 变化情况来判断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判断 Tg
聚合物合金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两相交错或互锁结构,共混体系的组分都没有形成贯穿
1948年DOW化学公司推出了一种抗冲型PS,并与1952年实 现了HIPS的工业化生产;
目前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应用和研究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近 年,每年与聚合物共混物相关的专利达到了几千件,新的商 业化品种不断涌现。
聚合物合金的制备方法
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按制备过程中是否以化学反应 为主而分为物理共混和化学共混两种。
物理共混是指将不同种类的聚合物在混合和混炼设备中 实现共混的方法。共混过程一般包括混合和分散作用。在 操作过程中,由混合和混炼设备提供机械能和热能,使物 料的粒子不断减小并相互分散,最终形成了宏观均匀分散 的混合物。在此过程中,提高剪切速率、延长混合和混炼 时间、加强对物料的分割和扰动,会增加混合和分散的效 果。由于聚合物体系的粘度大,主要靠对流和剪切作用来 完成共混,扩散作用较为次要。
由于自增强材料的增强相与树脂基体同为一种化学结构, 两者完全相容,不存在外增强剂与基体树脂间的相容性 问题和界面问题,故又被人们称作“均质复合材料”。
制备聚合物合金的目的
综合均衡各聚合物组分的性能,取长补短; 使用少量的某一聚合物可以作为另一聚合物的改性剂; 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可以通过共混得以改善 ; 聚合物共混可以赋予材料以多功能性; 对某些性能卓越,但价格昂贵的工程塑料,可以通过共 混,在不影响使用要求条件下降低原材料的成本。
a
b
c
d
e
f
两种聚合物之间的各种组合模式示意图
a机械共混物b接枝共聚物;;c嵌段共聚物; d半-IPN;e IPN;f AB交联型共聚物
增强基团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特定的相互作用基团,使其具有互补相异性,如电子转移 导致的相容体系、在非极性的共混组分中引入极性基团和在高分 子链中引入可形成氢键或离子型基团等.
9.3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聚合物合金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均相体系,如果共混的聚合物之间形成了分子水平的相 容,在热力学上是完全相容的,则就会形成均一的,不分 相的体系。
单相连续结构,是指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相或多相结构中 只有一相是连续的,称为基体,其他的相分散在连续相中, 称为分散相。由于相之间的交错,分散的相会被分为许多 微小的区域,这种区域称作相畴或微区。单相连续的形态 结构又因分散相含量和相畴的形状、大小以及与连续相的 结合情况不同而表现为多种形式。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判断
以研究共混物形态为基础的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直接观察分散相的尺寸及其分布, 用小角X射线衍射和小角中子散射亦可测定相区尺寸;
以研究共混体系物理性质为基础的方法,
如共混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判断链段水平相容性的常 用方法,当然也可根据制品的最终物理性能的优劣加以判 断;
热力学方法,
A相
界面 B相
接枝共聚物
嵌段共聚物
非反应型增容剂作用模型
加入相容剂
反应增容的概念:
外加反应性增容剂与共混聚合物组分反应而增容,也包括 使共混聚合物组分官能化,并凭借相互反应而增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