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其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其答案数学课程规范》试卷一、填空(每格1分,共42分)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学生的数学研究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4、有效的数学研究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5、数学教案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6、学生是数学研究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研究历程,激励学生的研究和改进教师的教案。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8、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

10、《数学课程规范》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研究领域。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20分)1、数学教案是数学活动的教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案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

(②)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不要求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②)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③)5、根据《数学课程规范》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案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概念的教案。

(①)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②)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规范》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C),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正确答案:C。

应突出体现普及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研究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研究外,(A)也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正确答案:A。

动手实践也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3、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B)。

正确答案:B。

教师是数学研究的引导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

正确答案:A。

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规范都安排了(A、B、C、D)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A、B、C、D。

课程规范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研究领域。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研究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正确)3、《规范》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正确)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错误)5、《规范》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研究需求。

(正确)6、数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正确)7、教师应由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错误)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研究的主人。

(错误)9、数学研究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研究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研究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正确)10、数学研究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研究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正确)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研究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一目标不包括(错误)正确答案:不包括“忽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研究方法与过程”,“学科基本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规范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4.内容规范应指关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研究方法与过程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题”的形式不同,《规范》提倡以“问题——方法——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应用转变为理解、探究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枯燥、抽象的现状,建设浅、活、具体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规范”的角度分析内容规范,可发现以下特点:明确目标、注重方法、重视应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性。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图形和几何关系,感受空间和形式美,建立初步的空间直觉。

11.课程规范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估算的有关知识,位置与变换的有关内容(如平移、旋转、翻折等),数的分解与组合,应用问题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13.数学教案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

14.数学研究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记忆转变为关注学生研究过程、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其中包括数与式、函数和方程。

16、课程规范将传统的数学研究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量、空间与图形、变化与关系、应用与探究”四个研究领域,抛弃了将数学研究内容分为“数、代数、几何、统计、概率、数论”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实现人人研究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数学的目标,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该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案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研究状况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

19、《规范》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思想品质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兴趣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性质、分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数学思想的形成、数学方法的掌握、数学技能的提高和数学兴趣的培养。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包括自然与生活、文化与社会、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数的认识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长度、面积和容积的认识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规范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所调整,在内容的研究要求方面有所提高,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所创新,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所变化。

25、数学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28、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式是以探究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的全面发展。

XXX:1、《规范》提倡以“问题——探究——总结——应用”这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2、数学课程规范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思想品质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兴趣四个部分。

3、新课标设置了数与量、空间与图形、变化与关系、应用与探究四个领域的研究内容。

4、“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性质、分类及其变换。

5、内容规范的基础性体现在知识体系和研究要求两个方面。

6、第二学段(4—6年级)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研究长度、面积、容积、角度等知识。

7、第一学段(1—3年级)中,学生将熟悉常见的数量,如数字、数量关系、长度、时间、重量、容量等。

教师也不再强调某一种解法的正确性,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评价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法。

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研究有何影响?如何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8、课程规范中降低了教案要求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详细的教学步骤、详细的板书内容、详细的教学时间安排等。

这是为了鼓励教师更加灵活地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研究中来。

9、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研究评价应该从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作品展示、小组合作、口头表达、实际应用等,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研究情况。

10、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但不限于:多角度观察、多手段表示、多种思维方式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空间概念。

11、从“规范”的角度分析,内容规范应该具有准确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研究。

12、课程规范主要删减了教案中的细节内容,增加了教师的自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让教学更加灵活,研究更加主动。

13、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研究评价应该从传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作品展示、小组合作、口头表达、实际应用等,这样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研究情况。

1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但不限于:多角度观察、多手段表示、多种思维方式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空间概念。

15、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需要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认识和理解统计概念,同时也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示和思维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16、《规范》对于应用问题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研究数学知识和技能。

17、“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概率的概念和计算、统计和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18、课程规范对教案要求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环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这样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

19、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