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外国名著的人物介绍、主要内容以及读后感想外国名著(1)《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作品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刚刚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简直“没有一个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
俄国诗人费特说,作者简直好像把整个时代都装进了这部小说。
反映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
”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
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创作过程: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
他告诉妻子说,“我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
1873年,他开始动笔。
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情节是“叙述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悲剧”。
他按照这种构思进行写作,起初写得很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
但是他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紧张的劳动。
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
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
结果,就使是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由一个妻子的不忠实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的历史画卷。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刻下印记。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
……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力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在鲁迅《一件小事》中,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与忏悔;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尔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式的爱的化身;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三人行》、庐隐的《海滨故人》、王统照的《微笑》、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中,都有托尔斯泰的泛爱论、劳动观、人性观的反映。
许多中国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经历时都曾谈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作者风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高尔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
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
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2)《飘》作品赏析:《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
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
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
在一次募捐舞会上,她与瑞特•巴特勒船长相识。
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斯佳丽在瑞特船长的帮助下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
看到昔日庄园已变成废墟,斯佳丽决心重振家园,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不久,斯佳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在决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
瑞特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斯佳丽,不久斯佳丽嫁给了瑞特。
虽然瑞特身上有同她类似的气质特征吸引着她,但同时她仍迷恋着曾爱过的阿希礼。
瑞特带着伤心离开了斯佳丽,而斯佳丽此时却意识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爱的人。
作者风采: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1949)创作的《飘》一问世,顷刻轰动全球,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她毕生只写过这一部小说,但仅凭这部小说,就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觉时尚不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来却成为全国第一号名人。
接踵而来的荣誉是,1938年获博尼派格纪念奖,同年又获纽约南方社会金质奖章,1939年获斯密斯女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
米歇尔于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主席。
米歇尔曾就读华盛顿高级中学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学院学医,丧母后照料父亲和兄弟而休学回家。
1922年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专栏作家,后因踝骨受伤离职。
米歇尔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一向喜欢钻研历史,辞职后就开始研究关于1861年至1865年间的南北战争史,米歇尔想把研究体会和成果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
经过十年的努力,小说《飘》终于完成。
小说出版,立即轰动世界。
(3)《简•爱》作品赏析:1847年,《简•爱》出版后,伦敦一片轰动,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简•爱》描写了女主人公痛苦、磨难、反抗与追求的心灵历程。
简•爱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她却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
她始终不卑不亢,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赢得罗切斯特的尊敬与爱慕,虽历尽苦难,简•爱最终听从了心灵的呼唤,重新回到了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一切、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
两颗真诚相爱的心灵幸福地结合了。
《简•爱》的成功,在于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简•爱这个艺术形象。
夏洛蒂曾对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说:“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一样,貌不惊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作者一反“郎才女貌”的传统写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不出众,矢志追求平等独立人格的新型妇女形象。
作者风采: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和狄更斯、萨克雷齐名,被马克思称赞为英国“出色的一派”小说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一并驰名文坛,并称“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乡村牧师家里。
儿时曾被送进孤儿院,离开孤儿院后,作过家庭教师,随后继续上学,并在寄宿学校讲授英语。
夏洛蒂自幼喜欢文学,爱好写作。
1846年与两个妹妹合用笔名“贝尔”,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1847年《简•爱》的发表轰动文坛。
次年,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艾米莉相继去世。
不久小妹安妮也离开人间。
为忘却生活的悲哀,她全身心投入写作,完成《谢利》(1949)、《维莱特》(1853)及《教师》(1855)。
(4)《茶花女》作品赏析: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笔下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
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中的社交明星。
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聪慧,使她成为富贵子弟的追逐对象。
自从与阿尔芒结识后,阿尔芒的真挚与专一令玛格丽特深深感动,两个人倾心相爱。
他们远离繁华闹市,在巴黎郊区过起了朴素无华的生活。
这时,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
为成全阿尔芒家庭的幸福,玛格丽特离开了阿尔芒。
不知内情的阿尔芒,一再给玛格丽特种种侮辱、难堪。
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
当阿尔芒得知真情赶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作者风采:小仲马(1825—1895),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
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别人讥讽。
成年后,痛感正是法国社会现实造成了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被侮辱和受伤的女人,决心从事写作,以改变社会道德。
《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于1852年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更大成功。
其后,小仲马又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由于他自己的身世,发表了许多以私生儿为主题的“问题剧”。
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奥勃雷夫人的见解》、《异国的女性》、《德尼兹》等。
(5)《基督山恩仇记》作品赏析:《基督山恩仇记》是世界罕见的鸿篇巨制的长篇通俗小说。
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通篇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法兰西复辟王朝时期。
主人公邓蒂斯是船主摩莱尔商船“埃及王号”的大副,因被诬告,被捕入狱14年。
在狱中,他结识了法里亚长老,长老把他造就成一个知识渊博、无所不能的奇人,并告诉他基督山上的藏宝地点。
长老去世时,邓蒂斯设法钻进狱中裹尸的麻袋,逃出伊夫堡监狱。
出狱后,他得到宝藏,成为家资巨万的基督山伯爵。
他决心以上帝的名义用金钱去惩恶扬善,报恩复仇。
他报答了曾经照顾他父亲的恩人摩莱尔船主,然后以巧妙的手段惩罚了陷害他的所有仇人。
小说于1845年开始在巴黎的《辩论报》上连载,一发表,立即轰动了巴黎,高尔基称赞这部小说是“令人精神焕发的读物”。
《基督山恩仇记》的诞生:大仲马年轻时特别爱读《一千零一夜》和《罗宾汉》等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小说,自幼便养成酷爱幻想的浪漫性格。
后来又仔细研究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风格,开始到处搜集奇闻轶事,观察人情风俗,以便写出通俗小说。
1842年,他在地中海游历,对厄尔巴岛附近的基督山岛发生了兴趣,便把这个岛与1838年他在巴黎警察旧档案中发现的《复仇的钢钻》案卷联系起来酝酿故事情节,于是诞生了《基督山恩仇记》。
《基督山恩仇记》在《辩论报》上连载后,马上引起轰动,如痴如狂的读者从四面八方写信到报馆,打听主人公以后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