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经讲解合十与合适

易经讲解合十与合适

易经讲解合十与合适易经讲解合十与合适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易经讲解合十与合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如果要推求过去、将来怎么样,数字是向前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路下去。

“数往”是向前面推去的意思。

如果想知道一从哪里来,二从哪里来,“知来者逆”,就要倒转过来:三从二来,二从一来。

“知来者逆”是减数,“数往者顺”是增加数。

增加与减少不同,这个里头有很多科学的道理,是孔子研究的心得。

宋朝的易学大师邵康节,对这一段的道理作这样的解释,邵子曰:“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

八卦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

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则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

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

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切直解图意。

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朱子也说:“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按:拿平面图来讲)、坤北、离东、坎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

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谓先天之学也。

”邵康节对这一段的解释又是一个说法,他拿平面图来说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坤为逆。

这个说法不同了,不过这也是很权威的论法。

换句话说,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他说倒着讲这个数法为顺,由巽卦起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逆。

这是邵康节推算的一种法则,实际上是一样,用法上是两样,用法各有各的后果。

这是一套数字,基本上大家要记得。

我们现在晓得了先天八卦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上面孔子所讲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单数属陽,称天,双数属陰,称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所以一三五七九是陽性的,为陽数,二四六八十是陰性的,为陰数,双方都是五个。

等于我们人的双手,每只手都是五个指头,两个五合起来叫做合十,所以后人把两掌合拢来便叫合十,也叫合适。

合不合适?这个合适的道理就是从这里来的。

拓展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易经》的产生: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节何谓《易经》“易经”是我国古老的经典,被称为“天书”。

是由学问与术数两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军事、医学与民俗等多个方面。

其中,易经中的道家术数经历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四柱、八卦、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面相、手相、星相等术数均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

可以说,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易经》是千古奇书,万经之王,绝世名著。

古人运用《易经》学会了仰视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用于探索未知宇宙,人生变化的大道理,所谓的“究天人之际,能古今之变”。

《易经》中的八卦内容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由八卦而推出六十四卦,每一卦实际上是符号“—(阳)”和“--(阴)”的累加变化而成。

“—”代表阳、刚、男、强和奇数1、3、5、7、9等,象征积极的事物;“--”代表阴、柔、弱和偶数2、4、6、8、10等,象征消极的事物。

阴阳奇偶的变化,代表了事物“象”与“数”的各种内在联系。

第二节六十四卦来源1.宇宙生阴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最早是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后来古人发现自然中任何事物都有着相对的两面。

如山有阴面和阳面,人有男人和女人,月有圆和缺,日有白天和黑夜,年有寒冬和炎夏……现代科学又发现磁场有南极和北极,却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并且在某些条件下一方还可向对立面转化。

这种动态的平衡,正是天地运行的重要规律。

由此,古人认为世界就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对立、转化,维持宇宙的平衡。

但如果阴阳不调,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2.阴阳生太极太极是阴阳循环,动中有静,你中有我的综合表达图示。

3.太极生两仪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

但通常是指阴阳。

4.两仪生四象关于四象,四象的说法更多,如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木、水、火……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已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5.四象生八卦何为八卦?概括地说,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而八其本初指的是“八种基本图形”,用“-”代表阳,用“--”代表阴,每卦由六爻组成。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6.八卦相荡生六十四卦八卦两两相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与人事现象。

时至今日,八卦依然影响着当代许多科学。

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浓缩了的高级“信息库”。

利用它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

7.六十四卦的起卦,卦辞的意义文王潜心研究八卦,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之上琢磨推演,开始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他把世上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周文王在进一步深研八卦的时候,细心回想古代的历史故事,精心总结生活经验,并把这些练化为自己卦辞和爻辞的内容。

不仅具有研判性的说明,还有了现实的预测之功,如果说“卦辞”是每一卦即每一种情况总述的话,那么“爻辞”就是每一卦即每一种情况的具体变化。

总述加上六十四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条爻辞,总计四百四十八条。

据查证,周公对于《易经》最大的贡献就是“作爻辞”。

《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一卦有六爻,故有六条爻辞。

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需要说明的是一卦六爻均是自下而上。

结合前面讲周文王的时候,人们不难理解,爻辞就其内容来看,都是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提练。

再者,周公奠定了《易经》的仁义观,甚至其本身也成为了仁德的化身。

《易经》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于国事而言,周公摄政长达七年之久,依然还政于民而北面称臣,于德性而言,周公礼贤下士.甚至到了一听说贤士来访,丝毫不敢怠慢竟然会吐下嘴中的食物来接待。

8.如何利用易经预测?《易经》具有一定预测的功能。

《易经》中的八卦是用几种简单的符号组成卦象,根据卦象的千变万化和时空作用的结果,来预测和判断世间万物万事的发展规律,由此得到准确的结果。

八卦预测术中基本又分为两大派别,其中一派由西汉时期的大易学家京房先生创立,由清朝王洪绪先生总结和传播下来的,被称为“纳甲法”的六爻预测术。

另一派上由北宋时期大哲学家邵康节先生总结创立,被称为“梅花易数”的六爻预测术。

9.总结《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

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

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

《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

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哲学的基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

易乃中国文化之源,诞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

因易而成道、儒、释,道学崇尚自然,儒家崇伦理,释佛崇尚觉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修”……因易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周易》以其六十四卦象和卦爻辞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

卦象的设计和某些卦爻辞显示出,《周易》已经具有以圆道为特征的整体系统观念,而且对于系统运动的规律性也有了最初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