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成语故事ppt文字素材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
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
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
食物必须节约着吃。
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
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
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
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
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
胜利。
西汉时期,有个贫苦农夫的孩子,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
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钱去学堂学习。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阅读书本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
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
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
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短暂的时间看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
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然而,匡衡家里太穷了,根本买不
起点灯的油,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
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噌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
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
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还官至宰相
了呢。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很关心自己种的庄稼,天天到地里去看。
他
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琢磨怎样才能让禾苗快
些长高。
一天,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办法。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裤管
就往水田里跑,开始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直拔到半晌午,弄得又
累又饿。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跑
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
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妻子忙问怎么回事,他如
此这般讲了一遍。
他儿子听到家里的禾苗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地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