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
一、生字注音:
脊: 轩:漉:葺:垣:楯:偃:籁:珊:迨:爨:庖:妪: 婢: 妣:呱:阖:笏:令人长号: 扃:牖:焚: 殆:溥:蓼: 阉: 祠:
旌:湮:皦:赀:缇:抶:溷:藩:傫:詈:脰:缙:矫:逡:猝: 缳:暴于朝廷:谥:稷:冏: 鼐: 汶:颍: 麓:磴:徂徕:
戊:摴蒱: 绛:皓:偻:岱:圜:罅:龚:蟠:欹:诏:斫:夭: 鬻:遏:诟: 贮:
二、词类活用:
垣墙周庭:乳二世:
执此以朝:又北向: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疾病而死:
前辟四窗: 使不上漏: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雨泽下注: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汶水西流:明烛南天:
山多石,少土: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必复之全之: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即泣三日: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三、通假字: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敛赀财以送其行:
亦曷故哉:须臾成五采: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古今异义: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今: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今:
行为:古: 今:
不然:古: 今:
首领:古:今:
四、常用字归类:
为:
1、用作动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跟〞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代替。
可译为“替〞“给〞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5〕、表示被动关系。
读〔〕,译为“被〞。
“为〞介绍出施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2、用作语气助词。
读()。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与前面疑问代词呼应,可译为“呢〞。
3、“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读〔〕.译为“做〞等。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纳〞、“按照〞、“凭〞、“佣〔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作“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2、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的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为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常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4、动词,可译为“认为〞等。
五、文学常识:
1、明清时期较有名的散文家有明朝的、、、、
、、。
2、归有光,字,号,世称,是明代著名的。
3、张溥,字,明末。
4、姚鼐,字,一字,室名,派.
5、派是清代散文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创始人是,
和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
6、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
义即“〞;法即“〞。
7、的理论为“〞。
8、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三
者不可以偏废〞,“〞为手段,以“〞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
9龚自珍,字,号。
我国近代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