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工程概况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工程概况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1、海口路综合管廊设计范围K0+063~K1+465,总长1402m。

管廊敷设于道路南侧15m绿化带内,平面布置沿实施道路中心线方向由西向东,标准段综合管廊中心线与实施道路中心线的距离为21m;位于海口路大桥附近的局部段落综合管廊中心线与实施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增加至25m。

管廊标准段竖向设计基本沿用道路纵坡走向,埋置深度约为6m~8m;位于海口路大桥附近的局部段落竖向设计纵坡较大,保证河床范围内管廊顶面覆土厚度不小于1.5m。

管廊为三舱断面,包含北侧两个高压电力舱以及南侧一个小三线综合舱,小三线综合舱内承纳10KV电力电缆、通信线缆、1根DN400配水管并预留1根DN600中水管管位。

三舱断面净空尺寸为1.4*1.7+1.4*1.7+3.9*1.7m。

主体结构顶底板及侧墙壁厚0.35~0.5m,中墙厚0.25m。

管廊廊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

综合管廊高压电力仓均设置宽1.2m的检修通道。

小三线综合舱内在DN400配水管与预留DN600中水管道间设置宽1m的检修通道,并在预留DN600中水管与10KV电力管线支架间设置宽为0.6m的安装距离。

全线共设计:通风口(双侧通风口、单侧通风口)、吊装口、出线井(含A、B、C、D、E、F型)、逃生口、十字交叉口(含A、B型)、T型交叉口、集水坑等7大类节点结构。

断面示意图如下图:
1.2工程地质与水文情况
1.1.1气象
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

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
①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8.3℃,
极端最低气温-5.9℃。

②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

最大日降
水量为195.2mm。

③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

④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

⑤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

⑥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
1.35m/s。

⑦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
年6月21日)。

1.1.2水文
1 地表水
1)地表水类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本报告路段区段地表水主要为鹿溪河河水、老旧鱼塘积水、农田排水灌溉渠水。

分布如下:
鹿溪河:宽约30.0m,水深约3.0-4.5m,水量受人工和大气降水控制。

鱼塘:水量受人工和大气降水控制。

农田排水灌溉渠水。

灌溉沟渠:水量受人工和大气降水控制。

2)地表水水质分析成果
拟建道路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路段区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2 地下水及含水层类型
本次勘察未发现上层滞水、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但随着大气降水的增多及施工环境的变化,场地低洼地
段可能会分布有汇聚于人工填土层内的上层滞水,其特征为水量不均,受大气降水及场地环境变化影响大。

在道路施工时可采取截流及疏排,以免对施工造成影响。

下部可能分布有赋存于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质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地段的基岩裂隙水,该含水层地下水富集规律性较差,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地方可能形成富水块段。

在道路施工时若发现有赋存于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质泥岩节理、裂隙发育地段的基岩裂隙水,应对其水位、腐蚀性等指标进行补充测试。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成都地区平水期4~6月,丰水期7~9月,其余月份为枯水期。

1.1.3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
拟建场地处于成都坳陷盆地南部,西距南北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70km,东距北东走向的龙泉山褶皱带约18km。

成都坳陷盆地呈北东35度方向展布,受喜山运动的地质内力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褶皱带相对上升,成都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积地层,与下伏白垩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形成目前的冲积平原地貌。

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新构造活动形迹,属相对稳定的地块。

地层结构
场区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2fgl),场区内下伏基岩
为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地层。

现根据场地地貌单元及沉积年代先后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杂填土:杂色,稍湿,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细砂、建渣及弃渣碎块石,硬杂质含量约30~40%,该层局部地段分布。

素填土:灰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混约少量卵石组成;顶部0.3-0.7m含大量植物根系等有机质,部分地段受有机质浸染呈灰黑色,可塑为主,受轮换耕种、季节灌溉水的影响,含水量变化较大。

最大厚度约1.2m。

2、分布于鹿溪河一级阶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其主要土层如下
(1)粉质粘土(可):灰黄、黄色,可塑为主,部分地段受有机质浸染呈灰黑色,含铁、锰质氧化物,湿~饱和。

分布不连续,部分地段含少量卵石。

(2)粉质粘土(软):灰黄、黄色,软塑为主,部分地段受有机质浸染呈灰黑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很湿。

分布不连续。

(3)卵石:灰黄色、褐黄色。

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

多呈圆形~亚圆形。

湿~饱和。

①松散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
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3~5cm,部分粒径大于8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及粘性土,含量约40~45%。

②稍密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3~5cm,部分粒径大于10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粘性土及砾石,含量约30~40%。

3、分布于浅丘地貌主要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2fgl),其主要土层如下:
(1)粘土:褐黄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斑痕,可塑为主,局部为硬塑;湿。

分布不连续,为膨胀土。

(2)含粉质粘土卵石:灰色~灰黄色,由岩浆岩及少量变质岩组成,一般粒径2~6cm,最大粒径8cm,卵石以强风化为主,个别弱风化,卵石中混不等量黄色的粉质粘土,含量为25%~45%。

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局部钻孔基岩顶面,厚度约为1.6~5.4m。

3、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暗红色为主,局部夹灰色条带。

泥质结构,块状构造。

上部裂隙较发育,部分裂隙中充填黑色氧化物膜。

可见灰白色矿物(石膏)斑点、团块及其条带等。

胶结状态普遍以泥质胶结为主。

岩层产状约为120°~140°∠5°~8°据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
(1)全风化砂质泥岩:岩体结构已全部破坏,风化呈粘土状,遇水泥化,夹碎岩块,用手可捏碎。

(2)强风化砂质泥岩:属软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

风化裂隙发育,结构面不清晰,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呈碎块状,手捏易碎,干钻可钻进。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浸水后可掰开。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局部夹一定厚度的中风化砂质泥岩。

(3)中风化砂质泥岩:属较软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一般发育,呈短柱状或长柱状,部分岩石被节理、裂隙分割,呈块状。

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干钻钻进困难,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较完整,RQD 约为50~70。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局部夹一定厚度的微风化砂质泥岩。

1.3主要工程数量
综合管廊主要工程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