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差的计算方法

时差的计算方法

时差的计算方法:两个时区标准时间(即时区数)相减就是时差,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

比如中国是东八区(+8),美国PST是西五区(-8),两地的时差是16小时,北京比纽约要早16个小时;如果是美国实行夏令时的时期,相差15小时。

美国夏令时期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10月最后的星期日一、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1.找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在东经或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

(两经度和大于180°时)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要求点在已知点的东方,加地方时差;如要求点在已知点西方,则减地方时差。

二.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1)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

即:度数大的在东。

(2)同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

即:度数大的在西。

(3)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如果和小于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和大于180°,则经度差=(360°—和),且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如果和等于180,则亦东亦西。

地球有东西半球之分,它自转一周迎来了白天和黑夜,需要花费24小时。

当东半球在阳光照跃下处在白昼时,西半球却是一片漆黑;随着地球的自转,东半球将进入黑夜,西半球就迎来了新的曙光。

东西半球之间存在着时差,如何计算这种时差得从日界线说起。

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或国际改日线。

地球上各处因东西位置不同,日出时刻有早有晚。

为了避免这种差异造成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将经度180°子午线(此线也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之一)作为日期变更的界线。

这是地球上的一条无形的又富有神奇色彩的线,其东西两侧相距咫尺,但日期却相差一整天。

因此,舰船飞机由西向东航行过这一线时须减去一天;由东向西航行过这一线时须增加一天。

由于照顾行政区域的统一,日界线并不完全沿180°子午线划分,有小部分线段绕过一些岛屿和海峡:由北往南通过白令海峡和阿留申、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而达新西兰的东边分析:三、应用举例:【例1】已知:A点120°E,地方时为10:00,求B点60°E的地方时。

【例2】已知:A点100°W的地方时为8:00,求B点80°W的地方时【例3】已知:A点110°E的地方时为10:00,求B点30°W的地方时.例四:已知A点100°E的地方时为8:00,求B点90°W的地方时。

【例5】已知A点100°E的地方8:00,求B点80°W的地方时例一分析: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所以,A、B两点的经度差=120°-60°=60°,地方时差=60°÷15°/H=4小时,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要求B点60°E 比A点120°E小,所以,B点在A点的西方,应减地方时差。

所以,B点地方时为10:00—4小时=6:00例二分析:A、B两点同在西经,则:A、B两点的经度差=100°—80°=20°所以:A、B两点的地方时差=20°÷15°/H=1小时20分因为A、B两点同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B点80°W在A点100°W的东方,应加地方时差.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小时20分=9:20例三分析:A在东经,B在西经,110°+30°=140°<180°,所以经度差=140°,且A点东经在东,B点西经在西,A、B两点的地方时差=140°÷15°/H=9小时20分,B点在西方,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10:00—9小时20分=00:40。

例四A点为东经,B点为西经,100°+90°=190°>180°,则A、B两点的经度差=360°—190°=170°,且A点东经在西,B点西经在东。

所以,A、B两点的地方时差=170°÷15°/H=11小时20分,B点在A点的东方,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1小时20分=19:20。

例五:分析:A点为100°E,B点为80°W,则100°+80°=180°,亦东亦西,即:可以说B点在A点东方,也可以说B点在A点的西方,A、B两点的地方时差为180÷15/H=12小时。

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2小时=20:00或8:00—12小时,不够减,在日期中借一天24小时来,即24小时+8:00—12小时=20:00。

一.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一)时区的划分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

应用:(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某地所在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

(7.5°E至7.5°W为零时区;172.5°E至172.5°W为东西十二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序号,推算时区的中央经线和范围的公式某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度数=该地时区序数×15°说明:①除零时区处,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和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一条)②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及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边界。

(二)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个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而曰期相关1天。

应用: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数说明:①若所求在已知地的东边,选用“+”,西边选用“—”。

②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数为大的时区序数减去小的时区序数;若两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时区差数则为两地时区序数之和。

③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曰时间。

24点也可写作次曰零点。

若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所求地已进入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曰期则要加1;或求得的时间为负值,则所求地应该为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曰期则要减去1。

(三)特别的计时方法1.半区计时法:根据本国所跨经度范围,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

例如,印度采用东5.5区。

2.东部时区计时法: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用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例如,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

3.统一时间计时法: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为联系的方便,采用一个时间。

例如,我国领土从最西端的73°E(东五区)至135°E(东九区)共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采用了“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指的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120°E的地方时,而非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

三.曰界线及曰期变更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时刻依次推进,曰期也随之更替。

为了避免曰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又叫“国际曰期变更线”。

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起见,曰界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

在地球上有两条曰期变更线,180°经线是国际上人为规定的,而0点经线则是自然形成的。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或区时,求今曰与昨曰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计算地球上某一曰期的范围,必须确定两条经线: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地方时为今曰0点(或昨曰24点)的经线。

“今曰”的范围是指: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向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到180°经线这一段范围,其它经度范围为“昨曰”。

公式如下:今曰占全球比例=东十二区区时÷24说明:①东十二区的区时可以通过已知地的地方时或区时推导。

②昨曰占全球比例为:1-东十二区区时/24。

若太阳直射180°经线,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时,全球分属两天,今曰与昨曰的地区范围各占二分之一。

若太阳直射0°经线,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时,全球各地同属一天。

四.曰出曰落时间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同一纬度的各地昼弧(或夜弧)是等长的,即同纬度的各地昼(夜)长是相等的。

昼弧所对应的经度数换算成时间即为昼长(15个经度对应1小时),夜弧所对应的经度数换算时间即为夜长。

正午12点把白昼分成相等的上午和下午两半,上午即曰出至正午,下午即正午至曰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