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二十四)世界上首个入典的保理合同(三)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二十四)世界上首个入典的保理合同(三)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二十四)世界上首个入典的保理合同(三)(一)案例:经销公司、某银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二审案;案号:(2020)最高法民终155号;合议庭成员:欧海燕、陈纪忠、杨卓;裁判日期:2020年6月28日。

案例来源:裁判文书网;发布时间:2020年7月2日。

案件当事人上诉人(一审被告):经销公司。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某银行。

一审被告:石化公司。

……案件事实2014年8月13日,某银行与石化公司签订《国内保理业务合同》,约定石化公司将其对经销公司的应收账款债权及相关权利转让给某银行,某银行给予石化公司5,000万元保理融资。

石化公司对有追索权保理业务项下融资承担最终偿还责任。

2014年8月7日,石化公司、某银行、经销公司签订《国内保理业务合作协议》,约定石化公司在某银行开立应收账款国内保理专户,经销公司同意将应向石化公司支付的货款全部拨付至该保理专户。

同日,经销公司通过《同意办理国内保理融资确认函》《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确认,截至当日其应向石化公司支付货款6253.510848万元,已收悉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同意石化公司就该笔货款向某银行申请办理国内保理融资业务,并确保将上述资金支付至前述账户。

上述合同签订后,某银行向石化公司发放5,000万元保理融资款。

到期后,石化公司未偿还本金及利息。

2014年7月25日,经销公司已将货款全部支付给石化公司。

某银行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判令:1.石化公司立即归还贷款本金5,000万元及利息5,501,494.86元……4.经销公司偿还应收账款6,253万元。

一审庭审中,某银行将请求明确为:首先由经销公司支付应收账款6253万元,如果经销公司不能按照约定履行支付应收账款的合同义务,则由石化公司偿还保理融资款。

裁判理由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总结诉辩观点,本案二审审理的焦点问题可归纳为两点:1.本案法律关系的性质及合同的效力;2.将经销公司认定为本案主债务人是否正确。

对此,本院作如下评判:(一)关于第一个焦点问题首先,本案法律关系的性质。

经销公司上诉提出,本案法律关系的性质是金融借款合同关系,不是保理合同关系。

本院认为,融资是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转让应收账款则是保理区别于其他金融服务的核心特征。

本案中,经销公司与石化公司、某银行签订《国内保理业务合作协议》,并通过《同意办理国内保理融资确认函》《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向某银行确认已收到案涉应收账款转让通知,对应收账款无异议,同意就该笔应收账款办理保理业务,确保将该笔资金支付至保理专户。

其后,某银行与石化公司订立《国内保理业务合同》,向石化公司发放融资款。

上述四份文件及其签订的过程证明,某银行、石化公司、经销公司三方当事人意愿建立的是以石化公司向某银行转让对经销公司的应收账款,某银行向石化公司提供资金融通为主要特征的保理关系。

因此,本案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保理合同关系。

一审法院将本案案由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概因保理合同在现行合同法体系下系无名合同,一审判决在本院认为部分已明确认定本案系保理合同关系,本院对此认定予以维持,对经销公司此项上诉主张不予支持。

其次,本案保理合同的效力。

经销公司上诉称,案涉应收账款在保理合同订立前已清偿完毕,保理合同项下不存在真实的应收账款,合同无效。

本院认为,本案保理合同要件齐全、形式完备,合同文本上的真实签章表明合同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合同内容亦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合法有效的合同。

经销公司在合同订立时向某银行确认应收账款真实存在,在诉讼中又以不存在真实的应收账款为由对抗某银行,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在经销公司不能举证证明某银行明知虚构的情形下,该公司确认应收账款真实存在的行为,构成对某银行的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八条和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欺诈的法律后果是赋予受欺诈方撤销权。

某银行选择不行使撤销权,请求继续履行合同,经销公司以合同无效进行抗辩,显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二)关于第二个焦点问题首先,某银行作为应收账款债权受让人,享有向债务人经销公司主张债权的权利。

经销公司上诉称某银行未提交债权转让通知书原件,不能证明该公司收到了债权转让通知,该转让对其不发生效力。

本院认为,经销公司已经通过《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确认收到债权转让通知,且该公司认可《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的真实性,故无论某银行是否持有和提交债权转让通知书原件,都不足以否定经销公司自认的事实,该转让对经销公司具有效力。

经销公司还称,案涉《国内保理业务合作协议》未约定某银行享有向经销公司追索应收账款的权利,某银行不能要求经销公司还款。

本院认为,未约定不等同于否定,本案保理合同法律关系由四份文件确定,除《国内保理业务合作协议》外,《同意办理国内保理融资确认函》《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书(回执)》《国内保理业务合同》三份文件均明确约定了某银行对经销公司的权利。

本案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应当放在保理合同法律关系的整体框架中去理解,而不能割裂地、片面地理解个别文件。

在没有明确的否定性约定的情形下,某银行作为应收账款受让人当然地享有追索债权的权利。

其次,经销公司是本案保理合同法律关系框架下的主债务人。

经销公司提出,本案应收账款转让的实质是让与担保,经销公司不应作为主债务人。

本院认为,让与担保是将标的物转移给他人,当债务不履行时,该他人可就标的物受偿的一种非典型担保,其目的在于担保而非让与。

而本案转让应收账款是为融资提供对价,而非担保,与让与担保有质的区别。

同时,《国内保理业务合作协议》专门约定了某银行对石化公司的追索权,在不能及时回收应收账款时给石化公司施加了回购义务,此种设计相当于由石化公司对经销公司的清偿能力提供担保。

在有追索权保理业务模式下,应收账款债务人是保理回款的首要来源,一审判决将经销公司作为本案主债务人,处理正确,本院予以维持。

(二)保理合同法律关系基础模型图案例1:2019年1 月 1 日,甲乙两公司订立一批零件的买卖合同,约定:甲将一批零件出卖给乙,乙应支付零件购买款 100 万元;3 月 1 日甲向乙交货,货物验收合格后,10 月 31 日乙向甲付款。

5 月 1 日,甲因资金周转困难,遂与保理商丙银行订立保理合同,约定:甲公司将其对乙公司的 100 万元应收账款转让给丙银行,丙银行为甲公司提供有追索权的明保理,并且丙银行向甲公司提供保理预付款 80 万元。

5 月 12 日,乙公司签收了甲公司的债权转让通知书,表示知悉、理解并同意通知书的全部内容。

同日,丙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办理了出让人为甲公司、受让人为丙银行的债权转让登记。

模型图如下:小结:甲公司与丙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保理合同关系。

其本质是,应收账款债权的让与。

案例2:甲公司为中国公司,乙为美国公司。

甲乙两公司于 2019年2 月 1 日订立一批零件的买卖合同。

合同约定,甲将一批零件出卖给乙,乙应支付零件购买款 1000 万美元;3 月1 日甲交货,10 月 31 日乙向甲付款。

买卖合同订立后。

5 月 1 日,甲与保理商丙银行(中国的内国银行)订立保理合同约定,甲公司将其对乙公司的 1000 万美元应收账款转让给丙银行,丙银行为甲公司提供有追索权的明保理。

(注:明保理是指银行受让国内卖方(客户)因向另一同在国内的买方销售品或提供服务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在此基础上为卖方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承担应收账款坏账风险等一些列综合性金融服务。

若应收账款转让行为通知买方并由买方确认则为明保理。

暗保理是出口保理业务的一种,是指供应商虽然与保理商签订保理业务合同将债权让与给保理商,但在转让之时并不立即通知债务人的保理业务。

出口保理分为明保理和暗保理两种,由于债务人对供应商采取保理方式呈消极态度,故国内银行多提供暗保理的服务.)4 月 1 日,乙公司与丁银行也订立保理合同,约定,丁银行为乙公司的该笔 1000 万美元的债务提供保证担保。

甲公司知道该约定时,就表示了同意。

此处,乙公司与丁银行的保理合同中,就约定了保理人丁银行的应收账款债务人付款保证义务。

模型图如下:小结:此模型图为保理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双保理。

案例3:甲融资租赁公司与承租人乙公司形成融资租赁关系。

约定,甲公司将 10 架某型号飞机从飞机制造商 B 公司买回后,出租给乙航空公司,约定租期 20 年,年租金 1.5 亿美元。

之后,甲融资租赁公司与保理商丁公司订立保理合同。

约定,甲公司将融资租赁合同项下已经发生的和将来发生的应收租赁款债权转让给丁公司,丁公司作为融资租赁合同项下新的债权人,向承租人乙公司提供融资及应收租赁款管理等综合性保理服务。

模型图:小结:此模型图为保理合同法律关系将来债权保理。

案例4:甲乙两公司虚构买卖合同,虚构甲公司为出卖人,乙公司为买受人,虚构甲公司对乙公司享有买卖合同项下应收账款债权 1000万元。

甲公司与保理商丙公司约定,甲公司将该 1000万元的债权以 800 万元的对价转让给丙公司。

丙公司不知情,予以受让。

之后,该 1000万元债权所显示的清偿期届满。

丙公司向乙公司主张清偿。

乙公司提出抗辩,认为该债权属于虚构债权,其不应负清偿义务。

模型图:小结:此模型图为虚构债权并订立保理合同法律关系。

由于丙公司不知道甲乙两公司虚构买卖合同,并虚构 1000万元债权,因此,丙公司有权依上述规定向债务人乙公司主张清偿该 1000万元债务。

即,乙公司有义务向丙清偿该 1000万元债务。

案例5:有追索权保理的法律关系模型图说明:(1)甲对乙有100万应收账款债权,丁对乙有60万债权。

(2)甲丙订立保理合同,约定:第一,甲将该100万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丙;第二,丙向甲支付80万,作为受让应收账款债权的对价;第三,丙有权依约向甲追索80万本息(丙有权要求甲依约回购100万应收账款)。

(3)清偿期届满之后,丙无法获得有效清偿的情形下,法律效果如下:第一,丙有权请求应收账款债务人乙清偿。

因为,丙受让了甲的债权,丙行使债权人的权利。

第二,丙向乙主张清偿应收账款时,必须进行清算。

具体而言,乙向丙清偿100万元,丙获得100万后,其中的80万及利息留给自己,多的大约20万应返还给甲。

因为,丙当初只给了甲80万对价。

丙不能从债务人乙处获得超额利益。

上述这种退还多收款项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担保中,实现担保物权时的清算行为。

第三,丙不得就自己对乙的100万债权主张优先受偿。

即,丙对乙的100万债权,不得对抗乙的另外债权人丁。

当然,如果丁也是保理人的,则可依据民法典第768条,丙丁之间互相产生对抗效力。

如果丁不是保理人的,则无此问题。

第四,丙也有权选择请求应收账款债权人甲返还80万元本息,或者请求甲回购该100万元应收账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