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作者: 学号: 年级:调查与分析调研思路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

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

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

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

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前言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

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调研流程图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成都因其“幸福度高、人情味浓、包容性强、好逸不恶劳,既享受生活,更创造生活”而获得“2010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

在成都生活过或与成都人相熟的人都能感受到“慢”是老成都生活的本质,这是从传统中慢慢生长出来的生活姿态,在成都人的意识里,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目的。

所以成都人在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打麻将、泡茶、摆龙门阵是他们最爱干的事,本质上这是一种不轻易因其他因素改变而改变的倾向隐逸的价值观。

在这里文化因素不是对文化主题和相关行为的保留而是一种与之相符的氛围一种基调的营造。

宽窄巷子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成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的地方。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它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的巷子组成。

这几条巷子承载着成都太多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记忆,保留着成都最原汁原味的休闲生活,青灰色的古巷、黑色的屋瓦、低矮的砖墙、舒适的竹椅飘香的盖碗茶、百龙门张呢、看书、比怒养神再加上是不是攒来的麻将声和诱人的小吃香味……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历史背景宽窄巷子是清代成都满城的部分遗存,成都满城基本依汉代少城旧基所建。

“城垣周四里五分”,城门五座。

满城鉴于成都大城之内,东借明代蜀王府城墙,西借府城城墙,只有南北城垣为新筑。

满城街道仿效京城胡同布局,以现长顺街为中轴向两侧呈鱼骨分布,共有官街8条,兵街42条,宽窄巷子就是其中的仁里头条胡同和仁里二条胡同。

那时,宽巷子住的是文武官员,窄巷子住的是士兵,等级森严。

其后,宽窄巷子的人员结构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宽巷子多为达官显贵,窄巷子聚居的则是平民。

但其实从街道的结构和规模来说,宽巷子与窄巷子并无太大差异,只是显贵们住的地方当然“宽”,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窄”。

所以民间便有了“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的说法。

满城民宅建筑形式上亦有京师胡同形制。

因此其垂花门往往以砖石砌筑,体型较为高大,装饰和做法都颇有北方风韵,与四川传统垂花门在尺度和材质上有所区别。

被称为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文化在南方的孤本。

整个宽窄巷子由45 个清末明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组成,院落以一层为住,局部二层,均带天井,院落面积173~1100 ㎡不等,主要集中在400~800㎡。

宽窄巷子在历史的积淀中慢慢暴露出许多环境恶化的问题,原有的生活设施已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宽窄巷子是成都历史文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成都独特的市井生活文化,对清代川西民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布局:宽窄巷子项目由三条步行街组成,且中间用通道连通,实现了人气、商气的互动,也显得非常人性化。

另外,在宽巷子两端分别设置了东广场和西广场,起到聚集人气、提供促销场地等作用。

步行街长约400 米,宽巷子宽度以6~7 米居多,窄巷子宽度为4 米,街巷距离适宜集聚人气。

规划特色:1、以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为三条主线,彼此间以通道连接,达成商气的共享与过渡;2、东、西两广场提升项目整体聚客能力,设置在市政道路交界处的广场,将项目与市民公共活动空间融为一体,更加大了项目客流量。

同时,广场也为花车特卖提供场地,增加运营商、商家两方收益3、以明末清初民居特色的四合院为主要建筑形态,院落以一层为住,局部二层,均带天井,院落面积173~1100 ㎡不等,主要集中在400~800㎡。

在尊重和保留原味民居建筑基本形态的前提下,增加本商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同时,四合院分支动线清晰,各商家商铺的均好性强。

业态规划及定位:一般的商业步行街,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三类业态的比例为4:3:3,而在本项目,零售业态所占比例偏小,这是本项目的一个特色。

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的宽窄巷子各街区中,植入以文化为基石的商业元素,充分展示老成都生活总结。

概况:1、规模:(1)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108 亩(66000平米),建筑面积44000 ㎡(地上35000 ㎡、地下停车场11000㎡)(2)整个宽窄巷子由45 个清末明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组成,院落以一层为住,局部二层,均带天井,院落面积173~1100 ㎡不等,主要集中在400~800㎡。

2、商业定位:时尚生活街区改造背景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打造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08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重新梳理后的宽窄巷子,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院落文化,也使整个街区肌理更加清晰,同时为现代宽窄巷子梳理出更清晰的气质: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

总体来说,宽窄巷子的修护过程中,街巷形态进行了空间上的梳理调整,精心保留了原有的街道肌理尺度。

只是小心翼翼地做了适度的“减法”,拆除片区内与历史风貌不符的现代建筑。

宽窄巷子一共只有45座建筑,改造后的约有20%的老建筑的一原状保留以清代、民国所建为主:青砖灰瓦、高门头、花墙裙、穿斗式木结构。

材料、结构形式、主要平面布局和建筑立面,得以较完整的保护。

40%的老建筑进行了更新,但主要格调尽可能保留,总体上呼应了原有老建筑的特色,使人进入后仍有“最成都”的感受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

胡同是蒙语的音译,关于胡同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扎起的蒙古包之间的通道。

而到了民国年间,在中国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气下,清朝的叫法“兴仁胡同”改名为“宽巷子”。

穿过南北向的通道,就是窄巷子了,窄巷子在清朝的名字叫太平胡同。

清兵的进驻给了战乱中的成都人希望,胡同的命名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窄巷子又叫太平胡同,名字“太平”自然是希望没有战争,成都的老百姓能够平安祥和的过日子。

井巷子在清朝满城时叫如意胡同,后来因为巷北有明德坊,所以又称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后改为井巷子,并沿用至今。

窄巷子除了路较窄外,西洋风味较浓。

井巷子主要就是成都的新生活区域酒吧区,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是老成都的“新生活”。

井巷子其实只有半条,它的两侧一侧是成都的新生活酒吧区,一侧是成都400米的文化墙。

这是全国唯一以砖为载体的博物墙,成都历史浓缩于此。

成都在重建宽窄巷子时,征集到四万块不同年代的砖,在井巷子路南侧,沿街用这些砖垒砌砖墙,砖墙中镶嵌喷绘照片,喷绘照片中又有浮雕,筑成一道展示老成都历史、文化、民俗长卷的文化墙。

游憩功能研究城市历史街区在改造中需要完成从居住功能向游憩功能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消费者的游憩需求动力,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供给动力和政府扶持动力共同推动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对历史街区的精神消费是先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人的休闲观念决定了游憩活动中对物质的需求。

开发商和投资者以此为契机,追求利润。

而政府作为决策者,它的愿望是追求城市和谐发展,这种发展当然要包含经济层面上的。

对历史街区的空间进行功能重构,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使历史街区空间的改造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一部分。

在宽窄巷子的改造中迁出了大多数原来的居民,在原来的住宅内置入迎合现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和消费观念。

功能重构后的住宅空间用于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满足游憩活动中不同的功能需求。

这些功能活动与原来的居住空间相结合,使商业的活动也因空间的质而更具有吸引力。

另—个用于功能重构的是街道的边缘化空间,边缘空间不仅是区分边缘的因素,同时是塑造空间形象、表达空间存在含义、营造场所认知氛围的要素。

宽窄巷子主要利用了檐下空间和实墙边缘空间。

这是充分发挥了这些空间的公共性。

在原有的空间模式中,边缘空间产生了丰富的生活化活动,如聊天、喝茶、打麻将。

在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边缘空间加入消费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有休闲生活方式的延续。

由此可见,宽窄巷子具体的空间形式很大程度还由商业因素来决定——空间整合和功能重构,实际上这是城市历史街区改造的动因,并且有了这样的功能需求才能确定空间的尺度,才能激发区域的公共性。

(1)游憩功能与文化功能的有机结合,游憩成为文化的载体,用文化提升油漆的品质,游憩得到“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定位,营造“老成都原真生活清景体验街区”,降低与性的文化特色,包括建筑、文化标志、商业形态以及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所展现的历史底蕴,在游憩中自然表达马桶是友情的规划页紧紧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事项进行设计,是该地区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引人入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