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立统一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教师教育学院推普大队最忙碌的日子。
可是在轰轰烈烈的忙碌背后,我们的母语方言已经淹没在土层里。
究竟鲜活于多元民间文化中的方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普通话时代还有无立足之地?在中国各城市,方言或“热”或“冷”的不同遭遇,可是一种病?规范用语是否伤害多元本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未来都市人生活中只充斥着普通话、英语,会不会导致“无母语时代”人类更深刻的漂泊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的家园。
而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在多样语境下如何实现人类更自由的空间发展,更稳妥的心灵安置?这又恐怕不仅仅是在讨论推广普通话或者保护方言的问题了,我们恐怕必须更理性思考我们眼前这两个问题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吧。
那么首先考虑的是何谓普通话?何谓方言呢?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
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族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此外,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方言的升华。
如果没有普通话,难以想象,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会面临多少交流障碍,我们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还会有今天的效率和成就。
可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也是相互影响的。
普通话的逐步普及,必然也会对方言逐渐产生影响。
富有独特魅力的汉语方言正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
从语言的使用人数、语言的使用环境这两方面来看,方言正面临濒危。
(一)语言环境的极度收缩汉语方言濒危的第一表现,就是语言环境的极度收缩。
近几十年来,由于地方戏曲的走下坡路,影视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语言规范化方针的贯彻,方言最先退出的是文化生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方言区的人交往愈来愈多。
加以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方言正逐渐退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家庭生活成了方言最后的活动空间,甚至有些青少年掌握不好方言,将普通话也带进了家庭,方言已经带有残存性质了。
在这点上我有深切的感受,从小在市区读书,身边的同学、教师都来自各地区的,又因为学校的规定,因此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使用普通话,对台州方言已经淡忘了,即使在家里,也是阴阳混用,方言已经逐步退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它的范围越来越窄。
任何来自书面或者媒体的信息,都用普通话表达。
方言只能用在几乎没有文化层次的吃饭、睡觉之类日常生活狭小的范围内。
方言正在走向名存实亡的不归路,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方言的词汇日趋贫乏。
根据专门研究上海方言的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举出了佐证,根据他的统计,上海话中有特色的、而在普通话中没有的单音动词,其中有74个词在现今大学生一代中已消失不再用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闽南话、粤语,以及其他几乎每一个应用方言的环境。
(二)年轻一代的疏离方言的第二个困境是年轻一代的疏离。
尤其是我们90后这一代人,普通话已说得相当纯熟,纯熟到日常口语中普通话的比例已占到二分之一左右,无论在学校里无论上课下课,是回答提问还是同学间交谈、打闹,基本上说的是普通话。
只有回到家里, 才用方言,而且这个方言也不纯粹。
普通话的影响,已在今天的台州话中潜移默化的显露出来。
例如今天的青年将“为什么这样”说成“为啥格样子”,而不是说“为啥迭能”,并且将“为”念作去声,而不是像以前的台州话那样念成阳平。
很多小孩子已不会说台州方言,在一个连贯的句子中,常常台州话夹杂着普通话;一些俚语根本听不懂,如鼻头勿落面盆里、虎姆、嗓鸦等。
事实上,年轻一代使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早已超出方言。
不仅仅台州话正在被遗忘、异化,这种语言要素的流失还殃及了地方文化。
专家指出,乱弹、昆曲、评弹说书等原来在江浙一带广为盛行的地方曲剧,越来越边缘化;。
就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台州乱弹,也正在逐渐丧失它的文化地位,甚至与年轻一代“绝缘”。
普通话的推广像暴风雨般席卷了各地方言,对此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
那么,难道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只能是对立、只能是你“进”我“退”吗?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方言其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台州乱弹,那就不称其为地方艺术了。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方言的价值,实现其与普通话的统一。
(一)方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这些特有的地域文化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
例如富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古时候由中原迁到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后,由于与原居住地长期分隔,他们的语言逐渐发生变化,但却彼此互通,这就是客家话。
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就是以客家话为载体而存在并不断发展的。
方言代表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方言消亡了,表面上看来是无所谓,对民族文化的沟通不会有影响,甚至这种沟通会越来越顺畅。
但是一旦方言丢了,一个具备特点的文化载体就消亡了,这牵涉到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的消失,跟物种灭亡一样,是没有办法恢复的。
(二)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是一个曲艺之乡,有很多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
戏曲有京剧、越剧、楚剧、汉剧、黄梅戏、粤剧等,说唱艺术有东北的二人转、台州的乱弹、苏州的评弹等。
其实不管说唱艺术也好,还是地方戏曲也好,它们都是方言的一种延伸,如果没有这么丰富的方言,我们很难想象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
就拿台州乱弹来说,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
仅乱弹唱腔就有慢乱弹、紧乱弹、紧中慢、二焕、上字、和原、玉麒和三吊环等曲调。
台州乱弹唱腔或温婉柔畅,或奔流激荡,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中原语音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
台州乱弹的“耍牙、上带、一马双鞍、钢叉穿肚和雨伞吊毛”等表演绝技至今仍让戏剧界称道,被专家誉为“中国剧坛上芬芳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一朵兰花”。
试想,如果一味的杜绝方言,一刀切断戏曲传播的血脉,使之萎缩并最终走向衰亡。
这一点无论是从戏剧作为“土特产”,还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它的消费群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损失。
(三)方言是我们的根一个人的家乡话是不能忘记的。
乡音总是牵动人情怀、又令人感伤给人以温暖。
特别是当人们远离故乡的时候。
听到乡音,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它代表着我们本土的多元文化,是我们的根。
它在特定区域和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价值,这也是方言生命的体现。
他给那些在异地他乡漂泊无依的人带去了心灵的寄托。
试问: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经意间,听到熟悉的家乡话,是否有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
这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即使只是遥远的对忘,你也会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而那个人也是亲切的。
大多数人都认为方言“母语”比普通话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这也是方言独特的魅力。
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说:“不论你继承了多少财富,你的工作是否可靠,你的居住条件怎样,你的外观如何,也不论你的私人车道的形状和面积,你家起居室前廊的摆设,你饮料的甜度,你吃正餐的时间,邮购什么商品,也不论你上的学校在什么地方,你对它有多少敬畏,以及你读什么样的书报——只要你一张口说话,你的社会地位就暴露无遗了。
” 说得很绝对。
可一想,也有些道理。
人生中有些印记是很难消除的。
在中国,“只要一张口说话”,暴露的不仅是所受的教育、社会地位和学识教养,同样会隐现家乡留给一个人的“血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语言需要环境,无论一个人普通话说得如何流利纯正,但你只要一踏上归途,置身于乡亲乡情中间,仿佛早已遗忘了的陌生的乡音,重又在心中唤起,蜂拥而至——这是你唯一的选择。
(四)方言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近两年来,各种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节目频繁在电视等媒体亮相。
各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热播的方言节目广受人们的欢迎。
如台州电视台出现的《阿福讲白搭》栏目一经推出就在市民百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视率节节攀升。
总起来说,方言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强势地介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磊认为,这是人们对现在一些缺乏语言个性的文艺作品的反应。
普通话的单一性引发了由于大众审美疲劳而带来的趣味性和亲切感的缺乏。
这种情况下,方言就如同一股清新之风,给大众以另一种“下里巴人”的热闹享受。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否认方言的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冲突不过是结构性矛盾,而非根本性质的对立,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实现方言的统一。
第一,在推广普通话时要适当保留方言的话语空间。
在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时,我们应更加谨慎,不要对方言过于苛刻。
比如在非公开场合不禁止说方言,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抢救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形式,特别是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要加强保护。
努力培养接班人,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作品,使之得到继承和发展。
第三,对我国目前使用人数比较少,尤其是对濒危的方言做一次全面调查,尽可能地抢救原始资料,采取录音等方式将方言保存下来,进行研究。
方言濒危好比是物种消失,如果不加保护,方言的消亡,有可能只是几年的时间。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方言的价值,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给方言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使方言和普通话协调地共存和发展。
第七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上,游汝杰说:“正确的态度并符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和谐社会。
”根据普通人的平均语言能力,完全能够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按照不同场合、不同功用和不同情感表达来选择使用。
就像穿衣服一样,西装革履和体恤、牛仔裤可以兼容。
因此,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可以共存互补、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