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生命科学学院
Life Science College





实验报告
:柳伟雄班级:2013级生科一班学号:201300140062 同组者:曾玮璠
大学实验报告2015年5月1日
:柳伟雄系年级:生科一班2013级同组者:曾玮璠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的通透性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原理
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可使细胞胀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

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哺乳动物血浆的等渗溶液为0.9%NaCl溶液,红细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在体,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在(膜、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

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可导致败血症。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和某些溶血性蛇毒含卵磷脂酶,使血浆或红细胞的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膜分解。

三、试剂和器材
1.材料
鸡血红细胞
2.试剂
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
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
3.器材
试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
(RBC压积量不少于0.6mol)
1.取鸡血6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
2.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
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1)0.85%NaCl溶液
(2)0.085%NaCl溶液
(3)0.8mol/L(0.3mol/L等渗)甲醇溶液
(4)0.8mol/L(0.3mol/L等渗)丙三醇溶液
(5)6%(5%等渗)葡萄糖溶液
(6)2%(1.5%等渗)TritonX-100
4.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
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的细胞。

五、实验结果
六、结果讨论
1.由于细胞在等渗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溶血,因此本次的实验的时间为一小时,所以在
1小时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时间,做好计时工作。

2.实验中有甲醇组反应较快,重做好几次。

3.再将红细胞的沉淀物放入实验组的溶液中时,应该将混匀再开始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