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如在“沸腾”这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湿的纸盒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不会燃烧的实验;在“大气压强”一节课中做了一个把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用手按住倒置,纸片不下落的实验,使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寻找”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
最佳。
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
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
三、注重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
教学之余,我们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
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根据各种噪声研究减弱和防治方法,给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笔者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
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笔者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立足基础,分层次教学,做好拔尖补差工作
作为公办初中学校,我们的工作责任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又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好的生源。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过关,教学中要瞄准中考试题中的前90分基本分。
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知识的讲授与分析要细致到位,不能华而不实。
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知识的深度、广度,让吃不饱喝不足的学生能尝到鲜,品到甜。
对于后进生,要尽力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平时的练习则以基本题为主,这样可以提高公办初中学校整体的物理教学质量。
五、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
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
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
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
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
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