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解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 km2还不足两头,而在相同的面积内,仓鼠的数量则有几十万只。
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C2.某一生物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种群密度的变化类型,成年和老年多于幼年个体,会使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成为衰退型。
答案:B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
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B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现有居住人口的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解析: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答案:A5.下列直接影响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B.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C.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D.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解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6.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和b分别属于( )A.个体,种群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D.种群,个体解析: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指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
答案:A7.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
可估算出这块草药中这种草药株数约为( )A.15 000 B.16 250C.17 500 D.70 000解析:通过计算每个样方中株数平均为14株,而样方占总面积的11 250。
所以估算该草坪约有17 500株这种草药。
答案:C8.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一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况,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是( )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解析:生殖后期种群数量多于其他时期时,种群的出生率低,种群密度不断降低。
答案:D9.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多次取样,应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B.随机选一个样方,其密度就是整个种群的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不一致则舍弃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要多次取样,若某样方的数据与其他样方相差悬殊,可能存在操作误差,应舍弃,取剩余样方的平均值,A项正确;应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B项错误;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C项错误;不同的人所选取的样方不同,数据可能有所不同,D项错误。
答案:A10.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数量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调查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与种群中的其他个体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且标记物不易脱落解析:在使用标志重捕法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被标记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未标记个体和被标记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间隔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而影响调查结果。
答案:C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因为此类植物计数比较困难。
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只有随机取样,才能尽量避免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误差。
答案:C12.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若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故A正确;若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则导致调查结果可能大于实际值,故B错误;若标志物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标记数统计量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故C错误;若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则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导致调查结果可能大于实际值,故D错误。
答案:A二、非选择题13.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个体的集合,它具有相关的特征。
(1)请完成下面概念图(直接填在空框内)。
(2)调查牧场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山羊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请举出两个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群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在位置和布局上还具有____________特征。
解析:(1)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用的是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的是标志重捕法。
(3)种群密度的调查对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4)种群在位置和布局上具有空间特征。
答案:(1)①出生率②迁出率③年龄组成④性别比例(2)样方法标志重捕法(3)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4)空间14.兴华中学的生物学习小组要对某草场中白羊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请回答下列问题:(1)(多选)在草场上确定调查范围时,下列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200 cm×50 cm的长方形B.100 cm×100 cm的正方形C.半径50 cm的圆形D.边长50 cm的五角形(2)(多选)在下图选取的样方格式中,正确的是( )(3)如图表示在某一样方内外白羊草的分布,则该样方中白羊草的数量为( )A.4株B.5株C.6株D.8株(4)下表是在200 m2草场面积内的10个样方中白羊草出现的数量统计。
则该草场中白羊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该白羊草的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
解析:样方大小至少为1 m2,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圆形、其他正多边形等不便于计算。
在计数样方内个体时,线内的个体都要计算在内,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顶点上的。
在计算种群密度时要计算样方内调查个体数量的平均值。
答案:(1)CD (2)AD (3)C (4)7.4株/平方米 1 480株15.“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
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
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则(M∶N=m∶n),从而可得出(N=Mn/m)。
(2)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N=(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数量比实际的小,故求得的数据比实际高许多。
(3)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
(4)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的洞口数为3.6×100=360(个),而1 hm2的田鼠数量为144,因此,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360∶144=2.5∶1。
答案:(1)N=Mn/m(2)144 高(3)8/9(或32/36) (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