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寥廓(liáo)百舸(kě)浪遏(è)方遒(qiú)B.油腻(nì)罗绮(qǐ)寂寞(jì)斑斓(lán)C.媛女(yuán)坍圮(dān)倩影(qiàn)袅娜(nuó)D.蓊蓊郁郁(wěng)佝偻(lǚ)长篙(hāo)宁谧(m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云彩神采飞扬诚恳开垦土地B.暄响寒暄客套窗扉敞开心扉C.炫耀耀武扬威慰藉声名狼藉D.忧郁犹豫不决清凉青山绿水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______的容光。
②月亮_____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③如果青蛙耐不住_____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A.庄严渐渐寂寞B.威严渐渐冷清C.庄严逐渐冷清D.威严逐渐寂寞4、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对的一项是: ( )A、贰于楚(从属二主)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B、亡郑以陪邻(陪伴,动词)晋军函陵(驻军,动词)C、若不阙秦(缺少,同“缺”,动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D、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动词)5、下列各组中每句均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B、三年释其政将免者以告无不餔也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C、徐公来,孰视之期年之后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D、少益耆食祝曰:“必勿使反”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阙秦以利晋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B、《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历史。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取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劝说秦穆公撤兵而解救了郑国;邹忌是战国时的齐国人,触龙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他们都善于言辞,擅长讽谏。
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7-9题(一)(二)轻轻的我走了,悲哀的正如我轻轻的来;种族我轻轻的招手,我们必须战斗啊!作别西天的云彩。
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那河畔的金柳,田野上,是夕阳下的新娘;自由呵......波光里的艳影,从血的那边在我的心头荡漾。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徐志摩《再别康桥》)像暴风雨,像海燕。
(田间《自由,向我们来了》)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8、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 。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9、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
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
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
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
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
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
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即:走到B.何至相迫乎迫:窘迫C.隐身不见见:出现D.除为谏议大夫除:授官11.对下列句子中“乃”和“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乃变姓名③迫于典司②乃张目熟视④舍于北军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不同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愿因日暮自屈语言B.阿谀顺旨要领绝C.帝从容问光曰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13.全都能表现严光狂傲不羁,淡泊名利的一项是:()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
②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③车驾即日幸其馆。
光卧不起。
④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⑤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光武称帝后,严光却改名更姓,隐居湖畔;后虽然勉强来到京师,仍然是狂傲如故。
B.侯霸是严光的旧交,想邀请他来家中叙谈,严光不去,只捎个口信提醒侯霸,一味阿谀奉承皇帝的旨意,就会走上绝路。
C.对光武帝亲自来访,严光“卧不起”“眠不应”,并且“以足加帝腹上”,表现出对皇帝权势的蔑视。
D.严光坚辞高官不受,始终过着归隐躬耕的生活,后人把他曾经垂钓过的地方起名叫严陵濑。
第II卷(共108分)四、( 15 分,完成15--17题)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每小题2分)。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晋,何厌之有?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词类活用”,根据要求为它们分类。
( 5分, 答对一项给1分)A、晋军函陵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闻寡人之耳者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E、今媪尊长安君之位F、夜缒而出(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有(2)、名词用为意动用法的有(3)、名词用作状语的有(4)、动词用为使动用法的有(5)、形容词用为使动用法的有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第3题必选,1、2中任选一小题,4分)(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3)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受上赏; 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下赏.五.(6分回答18---19题。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释]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18、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
虚心交友,审慎择友由于朋友能够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在品德上相互砥砺,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我国古代有见识的学者常能突破长幼、"贵贱"等的限制,广泛地结交朋友。
在封建社会,长幼之分是严格的。
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年龄的悬殊于不顾,于是就有所谓"忘年交"。
如三国时的孔融与祢衡就是"忘年交"。
那时孔融已年届"不惑",而祢衡年方"弱"冠"。
孔融感到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便引为知已。
在封建社会,"贵贱"之分是严格的。
但是善于取友的人却能置"贵贱"悬殊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