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杏汤(《温病条辨》)组成:桑叶3g 杏仁5g 沙参6g 象贝3g 豆豉3g 栀皮5g 梨皮3g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梁润温燥医。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组成:知母18g 石膏30g (碎,绵裹) 甘草(炙)6g 粳米1g 人参9g功效:清热泻火,益气生津方歌: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酒洗) 厚朴6g(炙,去皮) 枳实9g(大者,炙)功效: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方歌: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化斑汤(《温病条辨》)组成:石膏30g 知母12g 生甘草10g 玄参10g 犀角(水牛角代)60g 白粳米9g 功效:清气凉血方歌: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组成:沙参9g 玉竹6g 生甘草3g 冬桑叶4.5g 麦冬9g 生扁豆4.5g 花粉4.5g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痛干咳最堪尝。
杞菊地黄汤(《医宗金鉴》)组成:枸杞子15g 菊花10g 熟地黄10g 山茱萸15g牡丹皮6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6g 功效:滋肾养肝明目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泄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养肝明目加杞菊。
翘荷汤(《温病条辨》)组成:薄荷6g 连翘10g 生甘草3g 黑栀皮6g 桔梗8g 绿豆皮8g功效:轻清宣肺方歌: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
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组成:桑叶9g 石膏(煅)8g 甘草3g 胡麻仁(炒,研)3g 真阿胶3g 人参2g 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 3g 麦门冬(去心)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2g 功效: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方歌: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胶杷麻仁。
痰多贝萎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阿胶黄芩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黄芩9g 甜杏仁6g 陈阿胶9g 生桑皮6g 生白芍3g 甘蔗梢15g 生甘草2g 鲜车前草15g 甘蔗梢15g功效:清热止血,润肺清肠方歌:肺燥肠热便血见,阿胶黄芩汤可痊,桑皮杏芍生甘草,车前甘蔗糯少燕。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甘草6g 芒硝9g功效:缓下热结方歌:热郁澹语溲汗无,先子牛黄继白虎。
便唯更须用调胃,硝黄甘草热结除。
口燥心痛便稀水,斑疹内壅暇即出。
调胃承气防内陷。
热解气承津液复。
五仁橘皮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甜杏仁(研细)15g 松子仁15g 郁李净仁20g 原桃仁(杵)6g 柏子仁6g 广橘皮(蜜炙)3g功效:润燥滑肠方歌:五仁橘皮用五仁,松杏郁李桃柏陈,肺燥肠闭津液乏,便秘腹满干咳频。
玉女煎(《景岳全书》)组成:石膏(9-15)g 熟地(9-30)g 麦冬6g 知母6g 牛膝5g功效:清胃热,滋肾阴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组成:炙甘草18g 干地黄18g 生白芍18g 麦冬15g(不去心)阿胶9g 麻仁9g 生牡蛎15g(先煎)生鳖甲24g(先煎)生龟板30g(先煎)功效:滋阴潜阳方歌: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麦。
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血。
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杏仁9g 苦桔梗6g 枳壳6g 橘皮6g 甘草3g 大枣3枚功效:轻宣凉燥,理气化痰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组成:北沙参10g 玉竹10g 麦冬10g 天花粉15g 扁豆10g 桑叶6g 生甘草3g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养阴清肺汤(《玉钥》卷上)组成:生地12g 麦冬10g 生甘草6g 玄参10g 贝母(去心)6g 丹皮6g 薄荷5g 炒白芍3g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方歌: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组成:生地黄6g 熟地黄9g 当归9g 芍药3g 甘草3g 百合5g 贝母5g麦冬5g 桔梗3g 玄参3g功效: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7枚(擘),生地黄汁1升。
(以水浸洗百合一宿,去其水;再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地黄汁,煎取300毫升,分温再服。
)功效:滋阴清热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组成:麦门冬42g 半夏6g 人参9g 甘草6g 粳米3g 大枣2枚功效: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琼玉膏(《洪氏集验方》)组成:人参12g 地黄15g 茯苓6g 白蜜9g功效:滋阴润燥,益气养血方歌: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
合成膏剂缓缓服,干咳咯血肺阴伤。
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成:生山药30g 生黄芪15g 知母10g 葛根10g 五味子10g 天花粉10g 生鸡内金(捣细)6g。
功效:益气生津,固肾止渴方歌: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
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玄参30g 麦冬(连心)24g 细生地24g功效:增液润燥方歌: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黄芪、当归、桂心、炙甘草、人参、白术、橘皮各30g 茯苓15g 白芍9g 熟地黄9g 远志15g 五味子4g功效:益气补血,养心安神方歌: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无双。
若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良。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20g 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15g 连翘30g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泻下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服之消。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组成:细生地15g 生甘草6g 人参4.5g 生大黄9g 芒硝3g 玄参15g 麦冬15g 当归4.5g 海参2条姜汁6匙功效:泻热通便,滋阴益气方歌:新加黄龙草硝黄,麦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阴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歌: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莲瓜翠,暑热伤津此方参。
三石汤(《温病条辨》)组成:滑石9g 石膏9g 寒水石9g 杏仁9g 竹茹9g 白通草6g 银花9g 金汁(冲)功效: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方歌:暑温蔓延苔黄滑,邪在气分三石清,寒水滑石膏竹茹,杏通金汁与银花。
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组成:熟大黄75g 黄芩60g 甘草90g 桃仁60g 干地黄300g 苦杏仁(炒)60g 虻虫(去翅足,炒)60g 干漆(煅)30g 水蛭(制)60g 土鳖虫(炒)30g 白芍120g 蛴螬(炒)60g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3g)功效:活血破瘀,通经消痞方歌:大黄蛰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水蛭虻虫和丸服,去瘀生新干血疗。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12g 桂枝(去皮)9g 白术6g 甘草(炙)6g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方歌: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肢满悸眩施。
五苓散(《伤寒论》)组成:猪苓(去皮)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五味子6g 半夏9g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补肺阿胶汤(《小儿要证直诀》)组成:阿胶(麸炒)9g 黍黏子(牛蒡子)炒香3g 甘草(炙)1.5g 马兜铃(焙)6g 杏仁(去皮尖)6g 糯米(炒)6g功效:养阴补肺,清热止血方歌:补肺阿胶马兜铃,黍黏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养阴补脾汤(《慎斋遗书》)组成:白茯苓3g 茯神3g 甘草3g 白芍3g 生地3g 山药4.5g 当归4.5g 熟地9g 大枣2枚功效:健脾养阴六味地黄丸(《小儿要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g 山萸肉、干山药各12g 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g功效:滋补肝肾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左归丸(《景岳全书》)组成:大怀熟地240g 山药(炒)120g 枸杞120g 山茱萸120g 川牛膝(酒洗蒸熟)90g 鹿角胶(敲碎)120g 龟板胶(敲碎)120g 菟丝子(制)120g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6-9g)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益胃汤(《景岳全书》)组成:沙参9g 麦冬15g 冰糖3g 细生地15g 玉竹炒香4.5g功效:益胃生津,润肺止咳方歌: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组成:桃仁30g 杏仁(麸炒,去皮尖)30g 松子仁5g 柏子仁15g 郁李仁3g 陈皮(另研末)120g功效:润肠通便方歌:五仁柏子杏仁桃,松子陈皮郁里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组成:人参(去芦)、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g 当归(酒浸)、五味、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炒)各30g 生地黄120g功效: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歌: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清凉饮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黄(炮)、连翘(生)、芍药(生)、当归(微炒)、防风(去芦)、甘草(炙)、山栀(取去仁)各12g 上为粗末,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时温服功效:清热泻火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500g 芍药250g 枳实(炙)250g 大黄(去皮)500g 厚朴(炙、去皮)250g 杏仁(去皮尖、熬)250g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方歌: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