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单元内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

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二、复习目标1. 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课文的大致内容。

2. 重点语句分析感知3. 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文回顾复习藤野先生一、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二、课文回顾1. 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2. 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3. 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4. 以事写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热情无私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5. 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6. 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三、重点语句回顾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

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

3.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4.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

5. 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

6.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7.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的志愿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9. “爱国青年”: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10. “正人君子”: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走狗11. “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1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痛苦根源)13. 如何表现爱国情?二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4. 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惊的原因是什么?藤野先生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他还帮助订正文法上的错误,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15.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不能。

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

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16. 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17.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

“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18.“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指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指要救国,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

19.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中国人”前面加上“所以”,后面用“当然”强调,表达了作者什么也的情感?这是议论的话。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并无关系,用“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说明这种逻辑的荒谬性。

“当然”在平静语气中显示了作者的气愤和心痛。

“也无怪他们疑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被诬蔑的愤怒与国弱受欺的悲伤心痛20. 结尾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的词语有“总、时时、长长、永久、至今”21. “良心发现”指爱国思想和与反动文人的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22. 对藤野先生进行高度评价的句子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3. 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为中国、为学术24. 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我的母亲一、文学常识胡适,原名胡洪馸,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二、课文整体回顾1. 我对母亲的感情:怀念、敬爱、感激2. 母亲其人——慈母、严父、恩师三、课文内容分析回顾1. 文章的过渡段是第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 课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严而有方;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有刚气3. 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意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三段既写了自己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中心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4. “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5. 在“组织戏剧班”一段中,用“居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的惊喜之情。

6. 第二段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的意思,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7. 为什么花大篇幅写家庭琐事:母亲以身作则的身教8. 极大极深的影响——学习努力、守时;做人要仁且刚9. “严父”和“慈母”是否矛盾?不矛盾。

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任起父亲的指责教育我。

这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怀。

10. 如何理解第七段中的“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怀念之情。

11. 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关系:总分关系。

第六段说母亲对我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第二段举具体的事例12. 母亲对我的态度是“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用一个词来说明母亲对我的管束:严厉。

13. 母亲责罚我却不让我哭出声音来,说明母亲有刚气的性格。

我的第一本书一、文学常识牛汉,原名史成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他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二、课文回顾1.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人。

2.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既指课本,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主要指后者。

3.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我们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4. 父亲弄清课本的原委后,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气,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深表同情5. 谈谈你对“弄不成”这位教师的看法:“弄不成”的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有好淳厚的情义。

而且他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找课本,是个负责的老师6. 从与狗玩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与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孩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在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仍不忘寻求一份乐趣7. 与狗玩乐的事件在全文所处的位置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是补叙,能突出作者念念不忘的情趣。

8. 读了“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对童趣、自然之趣的怀念之情;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生活的辛酸;父爱的温情9.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既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追忆。

10. “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犹太人,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成功的秘诀》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出身名门贵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二、课文回顾先抑后扬、夸张、比喻1. 面部特征(1—5)(1)须发—多毛(像摩西与天父)【最大特点】——(2)脸部—粗劣、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像田野村夫)}先抑后扬——比喻(3)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对比反衬、突出眼睛——(4)长相—平平、普通大众脸(像俄国普通大众【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夸张(5)形象—矮小敦实(像侏儒)【对比】2. 眼睛(6—9)表层(1)犀利(2)富于感情、观察力、敏锐性(有一百只眼珠)深层(3)才气、清醒、无情(4)幸福又不幸三、课文分析感知1.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他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