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机械结构设计大作业

新编机械结构设计大作业

《结构设计》课程大作业、课程大作业的目的:1、课程大作业属于机械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延续,是机械系统设计的一次全面训练,可以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课程大作业,进一步学习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金属工艺学、材料热处理及结构工艺等相关知识,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提高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2、加强学生运用有关设计资料、设计手册、标准、规范及经验数据的能力,提高技术总结及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施的前期技术准备。

二、课程大作业的基本要求:1 、分组与选题:①自由组合,每组原则上三人(最少2人);每组的同学统一提交、共同答辩。

②具体课题题目(由指导教师给出),同组同学集体研讨后完成。

2、大作业的基本要求:①大作业的论述必须合理;②大作业中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注明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及资料);③总的文字(含图、表)不少于2万字,使用标准A4纸打印成稿(文字选用宋体小四号,页边距均为2cm,单倍行距),封面需要注明课题详细名称、参加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等。

三、课程大作业题目及其要点举例说明在下列的机械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机械结构性能的途径或措施有那些?(围绕题目和要点)机自082-28吴铁健、-29张明、-14张钦亮:(1)便于退刀准则(2)最小加工量准则(3)可靠夹紧准则(4)一次夹紧成形准则(5)便利切削准则(6)减少缺口效应准则(7)避免斜面开孔准则(8)贯通空优先准则(9)孔周边条件相近准则机自083 -06焦文、-36张浩然、-14 丁世洋:(一)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1、载荷分担2、载荷均布3、减少机器零件的应力集中4、利用设置肋板的措施提高刚度(二)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1、改善润滑条件2、合理选择摩擦副的材料和如处理3、使磨损均匀,避免局部磨损4、调节和补偿机自083 -07李重阳、-18左野、-17何权峰: (三)提高工艺性的结构设计1、铸造零件的工艺性2、热处理零件的工艺性3、切削加工工艺性4、零件装配的工艺性(四)轴系结构的设计1、滚动轴承的轴系结构设计2、滚动轴承及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和固定方法(1)轴肩和轴环(2)圆螺母(3)套筒(4)轴用弹性挡圈(5)紧定螺钉(6)轴端挡圈(7)销钉(8)其他方法机自083 -20张旭阳、-19张帆、-10高升: (五)提高轴系结构刚度的主要措施(1)合理选择轴截面的形状(2)改善支撑(六)提高轴系结构强度的主要措施(1)合理安排轴上载荷的传递路线(2)改善轴上零件结构(3)减少应力集中(4)提高轴颈的表面质量机自083 -12邱璐、-25 吴梦、-29 宋娜: (七)滚动轴承的配合1、滚动轴承配合的特点2、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1)载荷大小和方向(2)轴承的工作温度(3)轴承的固定形式(4)轴承的拆装条件(5)轴承的精度等级(八)提高滚动轴承轴系刚度和精度的措施(1)提高轴承支撑刚度和精度(2)选用刚度大的轴承(3)米用多支点轴系(4)轴承预紧(5)合理配置精度机自083-08唐嘉澜、机自082-02生小飞、-11贺仁良: (九)机械润滑方式的概述(十)常用的润滑方式及装置(1)人工加油(脂)润滑(2)滴油油杯润滑(3)油绳、油垫润滑(4)油环、油链润滑(5)侵油及飞溅润滑(6)油雾润滑(7)压力供油润滑(8)定时定量集中自动供油润滑系统(十一)典型零部件润滑方式的选择(1)滚动轴承(2)齿轮及蜗杆传动机自082-10于军、-30朱光召、-22金金:(十二)改善滚动轴承轴系的结构工艺性(十三)轴向间隙及轴系轴向位置的调整方法(十四)改善轴的结构工艺性机自084-06朱洁、-11张媛媛、-15刘杰: (十五)机械装置密圭寸的概述(1)密封的基本要求(2)常见的密封装置(静、动密封)(十六)组合密封装置(十七)旋转密封装置的工作机理和选择原则(十八)接触式旋转密封装置(1)毡圈密封(2)密封圈(3)唇形油封(4)机械密封机自081-32冷浩威、-18王剑、06李亮: (十九)非接触式旋转密封装置(1)迷宫密封(2)离心式密封(3)螺旋密封(二十)静密封装置(1)直接接触密封(2)垫片、垫圈密圭寸(3)密圭寸胶密圭寸(4)字紧式密封机自083-04赵晶晶、-22赵丽丽、机自082-25陈星彤: (二^一)薄板件设计准则(1)薄板翻边准则(2)薄板零件禁攻丝准则(3)薄板件判定标准(4)形状简单准则(5)节省材料准则(6)足够强度刚度准则(7)避免粘刀准则(8)弯曲棱边垂直切割面准则(9)平缓弯曲准则机自082 -12李冰、-17 杨紫旭、-40 王大明:(10)避免小圆形卷边准则(11)槽孔边不弯曲准则(12)复杂结构组合制造准则(13)避免直线贯通准则(14)压槽连通排列准则(15)空间压槽准则(16)局部松弛准则机自081-33张旭、-21连晓晨:(二十二)防腐蚀设计准则(1)避免大面积叠焊准则(2)避免缝隙残留物准则(3)避免局部微观腐蚀环境准则(4)防止流体通道淤积原则(5)避免大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准则(6)防止高速流体准则(7)腐蚀裕度准则(8)最小比表面积准则(9)便利后继措施准则(10)良好力学状态准则机自082-32陈博、-18倪鑫、-03宋子芊:(二十三)公差设计准则(1)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要求明确准则(2)同一道工序准则(3)减少钢体转动位移准则(4)避免双重配合准则(5)最小公称尺寸准则(6)避免累积误差准则(7)形状简单准则(8)最小尺寸数量准则(9)采用弹性元件准则(10)采用调节元件准则机自081-16张德振、-15徐景宾、-25王思宾:(二十四)工艺设计准则(1)螺钉的扭矩扭力要求(2)内孔后处理准则(3)重要安装面受保护准则(4)精密零件包装强化要求准则(5)模具件外观判定(6)工装辅助装配设计准则(7)容易松动的位置加螺纹胶等防松措施(8)易掉细小物件固定准则(9)可更换件方便拆装准则(10)开关防误操作准则(11)重零部件组装中先支撑准则(12)相近组件中明显区分部件准则机自081-24胡宇博、机自083-02王华尊、-09姜明龙:(二十五)焊接件设计准则(1)何连续性原则(2)免焊缝重叠(3)缝根部优先受压(4)免铆接式结构(5)免尖角(6)构的设计便于焊接前、后的处理、焊接的操作和检测(7)接焊缝强度较大,尤其动载荷时优先采用(8)接区柔性准则(9)少的焊接(10)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含量(11)前处理、后处理工艺(12)焊缝受载形式利于焊接工艺准则机自083-42赵家新、机自083-21赵飞龙:(二十六)可靠性设计准则(1)冗余法则(2)零流准则(3)可靠的工作原理准则(4)裕度准则(5)全阀准则(6)简单准则机自082-27刘塑、-19李鹏鹏、-16李宝玉: (二十七)力学原理设计准则(1)强度计算和试验准则(2)均匀受载准则(3)力流路径最短准则(4)减低缺口效应准则(5)变形协调准则(6)等强度准则(7)附加力自平衡准则(8)空心截面准则(9)受扭截面凸形封闭准则(10)最佳着力点准则(11)受冲击载荷结构柔性准则(12)避免长压杆失稳准则(13)热变形自由准则机自082-28吴铁健、-29张明、-14张钦亮:(1)便于退刀准则(2)最小加工量准则(3)可靠夹紧准则(4)一次夹紧成形准则(5)便利切削准则(6)减少缺口效应准则(7)避免斜面开孔准则(8)贯通空优先准则(9)孔周边条件相近准则机自082-06陈浩然、-07李桢、-08石海洋: (二十九)热应力设计准则(1)问题点明确准则(2)知识点明确准则(3)减法结构准则(4)加法结构准则(5)方向调节原则(6)消除温度差准则(7)自由膨胀准则(8)柔性准则机自084-09王川、-17张坚、-32吴朝:(三十)塑胶件设计准则(1)零件配合无变形过应力准则(2)避免翘曲准则(3)细长筋受拉准则(4)避免内切准则(5)避免尖锐棱角准则(6)铸塑构件避免局部材料堆积(7)避免局部表面倒塌准则(8)避免公差精度准则(9)非各向同性准则(10)粘合面剪切力原则(11)螺栓带衬板准则(12)最小壁厚准则(1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机自084-13王廷瑞、-30尚男:(三^一)运动部件设计准则(1)可活动部件预防准则(2)运动部件防护和标识准则(3)运动部件长期磨损期储存腐蚀的SFC分析准则(4)磨损后的运动部件安全设计准则(5)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6)运动部件装配专用工装夹具准则机自084-04胡天宇、-05于乐、-10李承鑫:(三十二)轴支撑设计准则(1)轴向静定准则(2)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3)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4)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5)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6)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7)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8)便利安装拆装准则(9)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10)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11)过渡配合准则(12)避免双重配合准则机自084-14徐韬铠、-18卢猛、-20唐洋洋: (三十三)铸件设计准则(1)最小壁厚准则(2)筋长方向柔性准则(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4)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5)便利模具制作准则(6)脱模方便准则(7)流动畅通准则(8)便于排气准则(9)清除表皮方便准则(10)便于切削加工准则机自084-07王显斌、-19袁家昕、-25谭诗远:(三十四)便于装配设计准则(1)预留装配活动空间准则(2)一道工序只操作揖个活动零件准则(3)装配累积误差受控准则(4)密封圈装配过程光滑过渡准则(5)清洗烘干排液便利准则(6)加工过程表面要求(7)标准工具准则(8)便于运送的原则(9)便于方位识别的准则(10)方便抓取准则机自082-04宁良宇、-30朱光召、机自084-26王嘉循: (11)方便定位准则(12)简化运动准则(13)方便接近准则(14)避免同时入轨准则(15)一体化准则(16)简单连接件准则(17)避免高精度装配公差准则(18)组合制造准则(19)便于拆卸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