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有人曾称流行歌曲为校园“毒瘤”,因为有些流行歌曲存在格调不高、情绪乖戾、装腔作势、语言粗俗等现象,而孩子们接触流行音乐仅仅限于电视、网络,没有受到学校教师专业的培训和引导,只是一味地盲目随从,但是,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文通过论述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希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共鸣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密切结合,将其优秀的一面传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以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流行音乐语文教学运用流行音乐是一种特有的日常文化形态,它以传媒的手段,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学生,在其生活中,学唱流行歌曲是他们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流行歌曲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唱歌的孩子。
这是因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以其轻快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鲜活的语言,深得学生的喜爱。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乎心。
”由此可见,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不同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罢了。
古往今来,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经无法再现了。
但文学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
流行音乐,更确切的说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论你喜欢抑或是不喜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流行歌曲已经成这了一种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来自于生活的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人。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让语文教学贴近流行歌曲,让流行歌曲走进语文教学,那课堂将会是一片新天地。
一、流行音乐在课文讲解中的运用(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艺术家。
在课堂教学中,导语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第一束“鲜花”。
如何提高导语文的质量,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闪耀出特殊的艺术魅力,是每位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
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导语设计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创造天地。
课前导入,渲染气氛,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很难与作品引起共鸣,可先播放江涛演唱的《父亲》(从网上下载FLASH,有优美抒情的画面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导入新课:“父爱如山。
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
”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去阅读课文了。
又如,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打破从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传统导入入手,一首《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情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课堂气氛也会渐入佳境。
再如,在上小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选用了《火柴天堂》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佐料。
当学生被歌词中小女孩的经历打动时,教师适当地导入课文,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转入到对文中小女孩的分析上去了。
这样合适的音乐营造氛围,为解决学生在上课的枯燥乏味,调动学习兴趣,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当然,使用音乐导入课堂教学的气氛要符合课文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
气氛有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有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有热烈、冷峻、活泼、欢快……如《长江三峡》的雄壮、《黄河颂》的气势、《济南的冬天》的静谧、《春》的优美等。
用音乐来制造适宜的气氛,为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
(二)用音乐指导学生品评古诗词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的有关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责任。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是太浓。
如果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古诗词有很强的意境美和音乐美,都能谱上曲唱成歌。
如在教学时,先带学生欣赏两首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蒹葭》(绿草苍苍,白雾茫茫),听完之后再告诉他们这两首歌词就是苏轼那首《水调歌头》和《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改编的。
优美的旋律使学生对这两首诗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例如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歌词引自唐诗《静夜思》);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是直接引用《诗经》中的词句);《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纱,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是直接引用李清照的《一剪梅》);毛宁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借鉴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动力火车的《当》(借鉴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等直接或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歌词作品,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在教学时,教师借助这些音乐形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的背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按照要求,学生在背诵一定量的名篇,每册课文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每个单元又有五、六篇文言文,五首古诗词,学生的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全背可谓难矣。
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就背熟了。
当然,音乐在融入课堂教学时,它并不是主角,语文文字仍是主调,音乐只能做配角,而且这个配角不能喧宾夺主。
我们不能把古诗词赏析课上成音乐欣赏课。
(三)利用流行音乐学习修辞手法一些音乐歌曲在化抽象为形象,化单调为生动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
在修辞手法上也有许多精妙之处,动人心弦。
如果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失为引导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的一种有效方式。
例1 我把梦撕了一页,不懂明天怎么写。
──阿杜《撕夜》“梦”怎么可以撕下,“明天”又怎能书写,由此可知,词作者是把“梦”和“明天”都作为纸来描绘。
这是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词中人物对往事追悔莫及和对未来迷茫无知的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例2 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
──陈慧琳《记事本》上一句的句末词语被用作下一句的开头词语,这种修辞方式被称为顶真(或称顶针、联珠)。
它写出了人们因爱而带来的痛苦感受。
例3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大合唱》排比句的运用给人以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如黄河之水从天而泻。
例4 故乡的月亮,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刘欢《弯弯的月亮》高亢而感人的抒情形象,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
用“弯弯”修饰“忧伤”,让无形的思念凸现出立体的形象,再加上“穿透我的胸膛”,这忧伤就有了质感和力度。
例5 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难道你手不会痛吗?──周杰伦《爸,我回来了》这是一个反问句。
儿子质问打妈妈的父亲,用否定句式来增强肯定的句意,打在亲人的身上,会痛在自己的心里,总是伤害妻子的人必将会伤到自己。
例6 轻轻的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郭峰《让世界充满爱》这词让人觉得感情真挚,温馨动人,除了因有“轻轻的”、“真心”、“祝愿”、“幸福”这些字的直接效果之外,还因为采用了对偶的手法。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便于抒情达意。
例7 听海哭的声音,叹息着谁又被伤了心,却还不清醒,一定不是我,至少我很冷静,可是泪水,就连泪水,也都不相信。
听海哭的声音,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
──张惠妹《听海》明明是自己的伤痛,却运用拟人手法,寄托于海,潮声起伏,称之为“悲泣”,欺骗自己,却被泪水揭穿,更显内心之忧伤。
总之,流行歌曲的修辞现象极为普遍,几乎所有的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修辞手法。
从70年代到现在,流行歌曲的变化充分体现着修辞功能的发展变化,同时,修辞的科学运用也能够提高流行歌曲歌词的水平。
教师可以借助歌词这一生活化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强化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意识。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二、流行音乐与作文教学大家都说“作文难,构思更难。
”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叫苦连天,说是无内容可写。
布置的作文老是交不上来,但学生在一起谈起流行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时却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静心细想,唱歌与写作文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表达。
不同的只是他们表达的手段。
唱歌是用合着旋律的歌词进行有声的表达,而则是用文字来说无声的话。
借助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如学生在吟唱品味《感恩的心》、《水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情绪高昂,心中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在音乐声中,学生会从表象的感悟进入到理性的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词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词的情愫,心中涌动的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情感。
再如《同桌的你》,歌词先回忆如烟往事:“你从前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然后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自己对昔日同桌的思念:“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对同桌浓浓的关爱之中又蕴涵着淡淡的惆怅。
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的变化来表现出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有些流行歌曲的歌名很有哲理和情感,如果将这些歌名借用为文章的标题,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有美的艺术的感受。
如《常回家看看》、《懂你》、《烛光里的妈妈》可以作为“亲情”话题作文的题目;《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的未来不是梦》、《敢问路在何方》可作为“拼搏”、“志向”等话题类的作文题目;《同桌的你》、《掌声响起来》、《一起走过的日子》可作为校园生活类作文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