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大雁塔站设计

西安大雁塔站设计

一、概述1)设计依据(1)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2)《西安地铁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3)《地铁3、4号线初步设计技术要求》;(4)有关行业法规、标准、规范;(5)“稳定方案初步审查意见”;(6)大雁塔北站既有结构初步测量结果。

2)站址环境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大雁塔北站地处西安市繁华街区,周围有古典建筑也有现代建筑,其中古典建筑主要有历史保护建筑如大雁塔、纪念馆等,现代建筑有写字楼和商场等,沿途有大量的居住和工作客源,形成了合理的客运走廊。

三、四号线在此呈十字相交,带来了更多的换乘客流。

该站位于某交叉路口,其间有数十条公交线路,交通量非常大,又有四号线从火车站带来的人流,因此初步定为大型站。

此站建成后将贯通铁路客站和市中心区、古文化建筑群历史名胜古迹,及公交密集线路地带,并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

更好的解决此节点人流集散,旅客乘降,及交通衔接的问题。

二、设计原则换乘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联系的纽带,它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吸引力,也影响着对乘客的服务水平,其原则主要有:1.尽量缩短换乘距离,做到线路明确、简洁、方便乘客;2.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3.换乘客流宜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相互交叉干扰;4.换乘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客流量需要,且需留有扩改建余地;5.应周密考虑换乘方式和形式,合理确定换乘通道和预留口位置;6.应尽量节省造价。

三、设计内容1、地铁车站类型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方式的一种,它是指利用轨道作为车辆导向的运输方式。

按行车运行性质要求分为中间站、中间折返车站、尽端折返站及换乘站;车站形式可以分为地面站、高架站和地下站三种形式。

考虑到大雁塔北站周边的地质地貌,以及环境特征、用地规划情况,本次设计按地下车站设计,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地下换乘站同站厅换乘站点设计。

如图一。

图一2、地铁车站规模根据日流量划分,车站规模可以分为小型站、中型站、大型站和特大型站。

本次设计规模定为大型站,日乘降量20-100万人次/日,高峰小时>2万人次/h。

3、预留口及通道设置本地下人行通道工程位于西安市旅游胜地大雁塔北广场丁字路口,该路口地面交通量大,游客众多。

工程涉及主要道路有雁塔路、小寨东路和西影路,其中雁塔路为南北方向,道路总宽度60m;西影路、小寒东路为东西方向,位于雁塔路东、西两侧,和雁塔路呈丁字型交叉,道路总宽度分别为55m、50m;与拟建地下人行通道工程相关的地面建筑物主要有大雁塔商厦、沿小寨东路北侧的平房、沿雁塔路西侧的4层住宅楼等,这些结构均紧贴道路红线。

根据该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处于十字路口的稍偏西南方向,又由于该站客流量密集,人流走向复杂,故各个方向均应当设置出入口,另外,进出站客流分离,避免客流冲突。

从而方便乘客进入本站。

此方案设置与街道临近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各一。

如图二。

图二4.结构施工1)工程概况车站结构设计根据结构类型,使用条件,载荷特征,施工工艺,并考虑地面交通及道路状况,对技术、经济、环保等作综合比较,主要道路以下部分采用暗挖,对有施工条件的口部采用明挖,出入口出地面部分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地质情况拟建场地较为平坦,根据地质钻探揭示,场地地层在15.0m 深度范国内主要由Ⅰ填土、Ⅱ黄土、Ⅲ古土壤组成。

各层土岩描述如下:Ⅰ 素填土:黄褐色~灰黄色,夹少量砖块,土质不均匀,层厚,3~1.8M 。

Ⅱ-1黄土:黄褐色、土质较均匀,孔隙发育,具失陷性,稍湿,硬塑,中等压缩性,层厚4.9~5.4m ,层底埋深6.7m 。

Ⅱ-2黄土:黄褐色、土质较均匀,孔隙发育,湿~饱和,软塑;高压缩性,层厚39~4.3。

层底埋深10.6~11.0m 。

Ⅲ 古土壤:浅褐色~褐红色、土质均匀,孔隙较发育,软塑,中等压缩性,揭露层厚3.8~4.0m ,相应孔深15.0m 。

根据设计文件所知,勘察期间,测得场区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8.2~8.6 m ,属潜水类型。

地下潜水位年最大变幅2.0 m ,勘察期间属平水期,地下潜水位处于年内平均水平。

该工程位于地下水位以上,而表层人工填土中存在着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

3)施工筹划①工程特点:大雁塔北站为地铁三、四号线的换乘节点,客流量很大,本站附近又设多个公交车站,交通车流量大,施工条件差,再加之该站西南方向有文化名胜古迹,在施工期间应考虑合理避让。

②施工总体部署●合理安排工期计划,注意雨、冬季施工,及和相邻工程衔接等要求。

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制定交通组织方案,满足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

科学制定施工方案,确保安全施工,尽量减少临时工程,节约施工场地。

各施工场地各自围挡,同期施工。

出入口处先施工明挖段,然后破柱进洞进行暗挖施工,残疾人通道暗挖施工利用电梯井作为施工竖井。

●出入口施工现场管线改移或加固保护;明挖部分围护桩施工,降水井施工;明挖基坑开挖支护,明挖主体结构施工并预留暗挖施工的出土、进料通道;既有结构内部支顶,破除相应部位边墙;地面结构施工、楼梯及相关的梁板施工。

●车站内部动迁,内隔墙、站台板及相应楼梯的拆除,必要的管线改移;附属用房,地面,墙面装修,吊顶。

3)工程进度车站主体总工期为16个月。

4)邻近建筑物保护①临近桥墩一侧边墙加设长锚杆,以限制向内位移量②加强对桥墩沉降和倾斜的监测,必要时向土地内进行补偿注浆③西南方向有历史古迹,暗挖施工时注意保护5)明挖施工注意事项①打桩和土钉施工前必须注意对基坑周围管线彻查,组织专业队伍做保护和监测工作。

②基坑开挖前需平整场地,基坑周围支护范围内的地表加以修正,设置截水沟和水泥地面,防止地表水流入坑内和冲刷边坡。

③支撑架设置顺序为自上而下,当开挖基坑支承设置标高处时,应随即架设支承。

5.车站布置内容本站为两个端头厅的地下三层车站,一个站厅。

站厅层由车站中心线向两侧分别为设备站务用房区、付费区、非付费区、值班室、无障碍设备。

设东西两个区域作为分散人流的进出通道,有效避免客流冲突。

车站主要设备用房集中于西侧站厅设备用房区,东侧站厅用房区布置主要管理用房。

车站厅总建筑面积234214㎡,其中非付费区面积434㎡,付费区面积545㎡,出入口通道面积98㎡,换乘通道面积80㎡,风道建筑面积97㎡,设备与管理用房面积56476㎡。

四、设计要点1)站台规模:停一列地铁列车的站台长度,至少等于车长的距离加上3米。

地下岛式大型换乘车站的宽度:站台宽度应该能容纳最多的候车乘客数量。

2)站厅平面设计:根据车站运营及合理组织客流路线的需要,站厅划分为付费区及非付费区两大区域。

非付费区应包括:地铁车站设备用房,售票机,经营场所,广告位等。

付费区包括进站楼梯(扶梯),验票机,无障碍设备等。

3)站台平面布置:车站原则上由站台、站房、垂直交通和跨线设备组成。

车站总体布局按乘客进、出站活动顺序布置。

站台层应由站台、楼梯(自动扶梯)、设备、管理用房、行车道等组成。

岛式站台宽度包含了沿站台纵向布置的楼梯(自动扶梯)的宽度、结构立柱(或墙)的宽度和侧站台宽度。

岛式站台宽度不小于8米。

站台高度根据车门处踏步高度决定,车门无踏步时850mm,有一级踏步时600mm或450mm。

为保证乘客在站台上候车安全,距站台边缘400mm处应设不小于80mm宽的醒目安全线。

为保证列车高速进站及出站的限界要求,设于站台计算长度外的所有立柱、墙与站台边缘距离不得小于220mm。

4)出入通道:通道总宽度应满足车站在高峰小时客流量的需要,并能在紧急状态下6分钟使站台上全部人员撤离完毕。

出入通道可以与城市行人过街结合,比如利用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这样可以大大节省造价。

车站高差小于6米者,设上下行楼梯,大于12米者,可设自动扶梯。

车站通道和楼梯宽度最小不小于1.5。

5)建筑形式:车站建筑应该反映所在城市特点,考虑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及气候的因素,空间尺度适宜,与车站所在区域环境协调。

轨道的不可间断性及平面的带状形式决定了地铁车站的外部造型连贯的特点。

建筑屋面形式考虑采光、通风的需要,由具体的结构选型特点决定。

五.设计过程站台(1)站台长度及宽度根据车辆的类型A 型车,8节编组,间隔2分钟:422.184180.8L l n m =⨯+=⨯+=站台宽度主要根据车站远期预测高峰小时客流量大小、列车运行间隔时间、结构横断面形式、站台型式、站房布置、楼梯及自动扶梯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三号线:11221215130 1.30.4=0.480.48 1.93180.83016594 1.30.4=0.480.48 2.07180.8301.932.0712(2212)12M W B m L M W B m L B B B C D m ⨯⨯+=+=⨯⨯⨯+=+=⨯=+++=++⨯+⨯+⨯= 四号线:11221217546 1.30.4=0.480.48 2.16180.83016170 1.30.4=0.480.48 2.03180.8302.16 2.0312(3112)11.2M W B m L M W B m L B B B C D m ⨯⨯+=+=⨯⨯⨯+=+=⨯=+++=++⨯+⨯+⨯= (2)楼梯宽度计算 :乘客使用的楼梯踏步高度宜采用135~150mm ,宽度宜采用300~340mm ,一般都采用高150mm ,宽300~320mm 。

楼梯每梯段不应超过18步,不得少于三步。

休息平台长度为1200~1800mm 。

楼梯最小宽度单向通行时为1800mm ,双向通行时为2400mm 。

当楼梯净宽度大于3000mm 时,中间应设栏杆扶手。

踏步至顶板的净高不应低于2400mm 。

楼梯井栏杆(板)的高度不宜小于1100mm 。

楼梯最大通过能力:上行3700人/mh ;下行4200人/mh ;双向混行3200人/mh ; 扶梯通过能力:8100人/mh楼梯宽: 三号线:48.0+⋅=l W M b dnc b B d ++=2n n NK m 2=313115035 1.3 3.0281000.818587 1.33.7381000.8 NK N n n NK N n n ⨯===⨯⨯===⨯布置楼梯时应参考下列规定:a .楼梯与检票口在同一方向布置时,扶梯距检票口的净距宜不小于6m 。

b .楼梯与自动扶梯并列布置时,其相互之间的位置没有规定,一般采取将楼梯下踏步最后一级与自动扶梯工作点取平。

自动梯台数的计算:✓ 自动扶梯相对布置时,两自动扶梯工作点间距离不小于20m 。

✓ 自动扶梯工作点至墙的距离不小于:站台层为8.5m ;出入口为6m 。

✓ 自动扶梯与楼梯相对布置时,其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