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北广场介绍广场概况大雁塔北广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区——曲江新区的北大门,它坐落在的地标性建筑大雁塔的脚下,也正是这座千年的古塔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唐代文化底蕴与佛教文化精髓。
作为一个极富唐风佛韵、现代科技以及地方特色的文化休闲聚集地,大雁塔北广场不仅为广大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同时也为、的文化旅游产业起到了极大的品牌效应。
自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广场盛装开放以来,每日接待的游客数以万计,真正的成为了游客的乐土,市民的家园,城市的窗口,文化的胜地,被誉为是的“城市会客厅”。
大雁塔北广场由中央水景喷泉区、园林区、仿唐建筑以及东西步行街四部分组成。
它东西长480米,南北宽350米,占地约252亩,投资近5亿元人民币。
在广场的北大门,立有两座简洁而又大气的石牌坊,其侧列有8根大唐文化列柱,方形的基座与圆形的柱身充分体现的儒家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在文化列柱的侧有2根9米高的万佛灯塔与大雁塔遥相呼应。
位于广场北面最前端的,便是整个广场上唐文化的点睛之笔-----大唐盛世铜书卷,它长5.23米,宽4.32米,重达4吨。
书卷上阴刻有盛唐时期“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文字介绍和白描画面,充分体现出盛唐时期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书卷雕塑。
整个广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的喷泉水景表演区。
它占地约2万平方米,由前端的音乐水池,8级叠水池,以及最南端的瀑布水池构成。
每个水池既可以分开进行独立的音乐喷泉表演,也可以合并形成巨大的叠水景观和矩阵喷泉。
喷泉水型采用的也是我国最新推出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新颖水型,例如海鸥展翅,蝶恋花等等。
每当喷泉表演时,各式水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壮观的便是广场最前端的一个高达60米的高压喷水柱,它直冲云霄,彰显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伟气势。
白天的音乐喷泉好似银装素裹,而在夜晚,在3000多盏彩灯的照耀下,更显得美轮美奂。
广场两边的园林区,布局采用古长安“里坊”的九宫格局,园林区中还立有唐代八大精英人物的造型雕像,而雁塔题名等十件精美的水景雕塑小品,更是演绎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观景平台是整个广场的最高点,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体验到音乐喷泉的整体效果,还可以俯瞰整个北广场的全貌。
如果说北广场的的城市会客厅,那么在观景平台上的大唐盛世浮雕便是这会客厅中的屏风,它通过15个小故事将大唐的繁华景象浓缩于这百米长卷之中,再现了大唐的繁荣。
整个北广场由北向南望去,中央层层叠水,两侧绿林掩映,尽显唐朝依韵。
商业建筑更是一派唐风,在这里您不仅可以感受到北广场的唐风唐韵,更能感受到大雁塔的雄浑气势!中央水景喷泉区音乐喷泉位于广场的中轴线,集声、光、水、色于一体,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110米;呈T字型,由百米瀑布水池、九级跌水池和前端音乐水池三部份组成。
既可分区独立表演,也可整体表演,喷头达到2048个、水泵1360台、变频器1124台、彩灯3300余盏。
音乐喷泉设计有独立水形22种,这些水形都是我国最新推出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新颖水形。
其变频方阵气势排山倒海,百米变频喷泉犹如云海茫茫;海鸥展翅、蝶恋花等各式水形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水柱形态各异,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娇嫩、多姿。
更有蔚然壮观的60米高喷水柱,直冲云霄,气势雄伟,显示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派。
喷泉音乐采用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响系统,在欢快愉悦的乐曲中,通过直喷、水帘、水浪、摇摆、编网等数种水型,不断组合成数十种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水舞景观。
喷泉的音乐种类繁多,主要以世界名曲、中华民乐、乐器演奏、通俗歌曲为主。
在重要的节日中,喷泉的音乐也会播放相应的歌曲来增加节日气氛。
大雁塔北广场作为亚洲最大的矩阵音乐喷泉广场,还拥有与之相配的城市标志性的音乐”——《水幻大唐》。
由著名作曲家炳元谱曲,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这组乐曲,长达28分钟,在宏大的交响乐中,融入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洞箫、古筝、竹笛的音律特色,唐风古韵扑面而来,演奏家们形象地将之誉为“西部大片”。
交响组曲《水幻大唐》由6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雁塔鸣钟》、《水流梵音》、《霓裳艳影》《古道驼铃》《曲江芙蓉》、《水幻大唐》。
6个乐章6种风格,极佳地切合了音乐喷泉“时而倩影摇曳,时而轻盈曼舞,时而欢跳雀跃,时而澎湃激昂”的水舞神姿。
北大门广场上唐文化的点睛之笔是“大唐盛世铜书卷”。
书卷长5.23米、宽4.32米、重约4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雕书卷。
书卷上刻着唐代两个著名的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文字诠释和白描画面,书卷的青铜材质和花岗岩基座的自然纹理相配和,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
翻开历史的书卷,“唐代”是其中最令我们华人引以为豪的异彩华章,“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无不记载了当时的繁荣,同时也映衬着现在的昌盛,当然,更预示着将来的富强。
广场佛文化之精华,闪烁在万佛灯塔。
万佛灯塔选用紫红色砂岩建造,高9米,宽3米,它采用敦煌莫高窟的手法在塔身上雕凿多组佛象,佛像丰满圆润,具有典型的唐代特点。
在万佛灯塔的两旁,分别立有3根大唐文化柱。
它们高6米,直径1.6米,采用色泽均匀的红砂岩雕刻而成,柱体精细的唐代吉祥纹样等符号展现出唐风唐韵,柱体敦厚的方型基座和六重圆形柱顶,显示出中国天圆地方的儒家思想。
北广场有四座非常引人注目的石质牌坊。
它们均用白麻石材贴面,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门样式,呈现出平衡、简洁、大气的特点,每一座牌坊都蕴涵着丰富的涵和象征意义。
您看,牌坊上刻有麒麟和蝙蝠的图案。
麒麟是瑞兽,寓意着好运,蝙蝠的“蝠”字与祝福的“福”字同音,因而成为幸福的象征。
牌坊中间大匾额用颜真卿楷书大字,大气磅礴;两边上下联匾额题词用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字体,典雅生动。
北正门西牌坊的正面书有“慈恩祖庭”、“塔标高境”、“水流梵音”。
“慈恩祖庭”——即慈恩寺,为玄奘创立大乘佛教法相宗的祖庭之一,法相宗又称慈恩宗。
“塔标高境”、“水流梵音”,广场有新旧两处震撼人心的景观,一为原有的高耸入云的大雁塔,一为新建的九级法水大水面,在此以“高境”、“梵音”分别表明它们的特色。
北正门西牌坊的背面书有“法相宗脉”、“善归一揆”、“慧蕴三乘”。
“法相宗脉”和“慈恩祖庭”,形成呼应。
“善归一揆”——万善同归的意思。
“慧蕴三乘”——是佛教赞语,言万种智慧均蕴藏于大中小乘之中,在此提三乘而不独言大乘,以利于慈恩寺在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
北大门东牌坊正面书“曲江阊阖”、“终南在望”、“上林可览”。
“曲江阊阖”——曲江门户。
“终南在望”、“上林可览”——指汉唐时,整个城南地区,特别是自曲江至岭北麓,皆为上林苑围,登大雁塔眺望终南晴翠,阴岭秀色尽收眼底,使人流连忘返。
北大门东牌坊的背面上书“凤城新里”、“四邻汉”、“八水帝都”。
“凤城新里”——唐代长安城又称凤城。
凤在中国文化意指吉祥之物。
这里指的是,曲江将成为城市中现代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新城区。
“四邻汉”、“八水帝都”——出自唐诗“四邻汉地八水帝王都”,意指唐城与汉帝国的空间关系和八水绕长安的山水环境、形胜特点。
西辅门牌坊正面书“五陵佳氲”、“丝路遥接”、“渭水环萦”。
“五陵佳氲”——五陵指塬上的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
“五陵”也是渭北台塬西汉皇家陵寝之地和贵族集居城邑的代名词,古人认为这里是关中成就霸业的风水宝地。
“氲”为祥气,在此寓意西边的风水宝地与此地有吉祥气场关系。
“丝路遥接”——丝路即丝绸之路。
古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的意思是,显示汉唐长安城在世界及区域性古文化中的地位。
“渭水环萦”——渭水西来,其众多支流环绕长安,即是说地理环境,也是彰显古长安的母亲河及美丽的水体景致。
东辅门牌坊正面书“青龙瑞气”、“御苑芙蓉”、“冈塬碧树”。
“青龙瑞气”——一是为青龙方位,二是对应乐游塬上的青龙寺。
“御苑芙蓉”——指东南方向的芙蓉园是皇家御苑。
“冈塬碧树”——冈塬在此泛指的诸多名塬,如乐游塬、白鹿塬、鸿固塬等。
园林区(一)地景浮雕广场地面上共铺有地景浮雕10组,每组四块,共40块,每块长、宽均为3.94米,其中,唐代花纹、藻井地景浮雕24块,书法地景浮雕16块。
不同绞样的花岗岩浮雕,对称地排列在北广场中央喷泉水池的两侧,是既相对独立又与整体环境统一的环境艺术景观亮点。
地景浮雕的书法容选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怀素、柳公权、欧阳询、欧阳通、颜真卿和旭等名家的作品;地景浮雕的唐代花纹采用唐草纹、宝相花和陵阳公样等三种典型的唐式纹样。
地景浮雕的图案组织结构严谨,形象富贵华丽,色泽明朗,富有洒脱俊逸的神韵。
(二)水景雕塑区北广场的水景雕塑共有10处,选用锻钢、锻铜和花岗岩建造。
这些雕塑是以最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为主题,采用现代抽象派的手法,结合大唐文化意蕴的创意,与律动的中央水景遥相呼应,灵动自然,意趣悠远。
1、“疑是银河落九天”:高2米,由半圆和条形锻铜组成的雕塑,取意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象征奔腾的瀑布直泻而下,银色的思绪突破局限,充斥了天地无限空间,喷薄到此激情演绎,表达了曲江人的万丈豪情。
2、“黄河水”:取意诗仙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表现黄河之水汹涌奔腾的气势。
三道水柱分别高2米、1.8米和1.4米,水柱上雕刻有狂草书法,粗犷奔放,遥远神秘。
3、“飞虹”:她以印章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表现出飞虹这一抽象的主题。
整个雕塑由1.8米和1.65米的两个半拱型的雕塑组构成,取万里长空飞虹之神韵。
雨过天晴,天空中横跨着一道彩色绚烂的彩虹,色彩斑斓闪烁着瑰丽的光芒。
广场上的建设者正是为了把这瞬间的美丽凝结为永恒便设计了这道飞虹。
4、“佛珠”:u形的佛柱穿过银白色的佛珠,佛珠玲珑剔透,镂空蚀雕着灵秀飘逸的唐书法作品。
其造型、图案、线条、文字诉说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佛教圣地大雁塔遥摇呼应,传承佛教文明。
5 “印石”:印石由花岗岩和砂铜板构造而成的印石,高2.1米,造型嶙峋,风骨铮然,阴刻有唐书法。
印石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萌芽于汉时代,形成于唐宋之间,鼎盛于明清时期,它犹如一多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千年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寻找生活情趣、追求艺术和寄托精神。
6、“雁塔题名”:雕塑高1.9米,花岗岩及不锈钢构造,上有磅礴大气的唐代书法,表现出盛唐时期及第进士登塔题诗的上古浪漫和青春神采。
宁静秀美、伟岸挺拔的造型传达出盛唐以意气功业为美的社会风尚,纯净质朴的色彩和流畅顺滑的线条使坚韧顽强、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获得自然的释放。
雁塔题名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在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吕新科及第,意气风发登雁塔,挥毫提名于塔壁,以作留念。
后来,文人竞相效仿,相沿成习。
唐代士子考取进士之后,都要登上大雁塔赋诗,并将、籍贯、及第时间用墨笔提名于雁塔壁上,日后升为卿相的还要用红笔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