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三个“与”字,将四个景物融合在一起,读出天地合一、浑然一体, 苍茫辽阔的景象,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痕”“点”“芥”“粒”既写出了堤、亭、舟、人的渺小, 又反衬出天地的辽阔,而且符合所形容之物的外形,用词新颖, 让人眼前一亮。“条”“座”“艘”“个”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湖 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 痕。
这“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不仅暗示了小船的 徐徐行进,而且由于它们的依次递小,还表现出湖中景物和人渐次融化 到这茫茫雪海之中,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 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连绵的峰峦,一棵树之于无 边的森林…… 作家刘成章说这四个量词抵得上40吨黄金,“一字胜千言”!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 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 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 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 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 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
嬛文集》《快园道古》等;史学名著:《石匮书》。
预习检测
思考问题
思考1:找出本文记 叙的要素——看雪的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速读 课文
思考2:请同学 们找出文中描写 雪景的句子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 感情,感受文章风格,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撑(船)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 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三大杯酒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此地
1.“痴”于行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独”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其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 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舟子不会有这样的雅兴和追求,也不能理解作者的行为和追求。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 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不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只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 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可写景,可写人。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 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 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 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 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 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 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 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 “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 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 难觅。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哪里?
推荐阅读:《西湖七月半》
江雪
比
柳宗元
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阅
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江雪》
烘托
表达感情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gēng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ná
cuì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sōng hàng dàng
雾淞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ji舟è 中人/两三粒/而已。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 事件——看雪 作者行踪:“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2 湖心亭看雪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 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
其家国之思。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乐。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 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描写细腻生动, 风格清新。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 著书。
那次想去就去的旅行,那场落在明朝的雪,那天湖心亭遇到的人,一 一铺展于纸上,浸出于笔端。明朝早已成了幻梦,而那湖心亭看雪的雅 兴也随风而逝。即使有一天重临故地,那天,也不是明朝的天;即使有 一天再遇故人,那人,也不是明朝的人。恣意任性、荡舟西湖的公子转 眼已是白发苍苍,张岱在一张破桌子上展纸研墨,陪伴他的有折腿的古 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还有——梦。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 白茫茫一片。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遇知音之喜;故国之思。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 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 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 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本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 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 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 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公元1632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
痴情 (抒情)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人
痴迷于天人 合一的山水 之乐,醉情 于世俗之外 的闲情雅致。
跟踪检测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哪能 指酒杯 客居 等到
一、一词多义
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 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
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 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写景方法:白描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 判断动词,是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曾经秦淮河的舞榭歌台、西湖的烟柳长堤在战火的笼罩下繁 华不再,曾经的纸醉金迷、情趣雅致尽随满清铁蹄而灰飞烟灭, 张岱师友相继以身殉国,他家业抛散,挑着几担残书避居西白山 中。于是在这样朦胧迷离的画境中现出了“金陵人”,从何处来 到何处去,问其姓氏却云是金陵人,因为这一段生活“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这种忘却而不得的痛直彻心扉。但他没有自绝人 世,更没有依附新朝,而是把自己余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著述之 中。他将满腔的故国之思,投入这一湖冰雪之中,不露痕迹地化 作一幅恬淡的山水写意,这也是《陶庵梦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