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保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保过!)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与客观存在: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1、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3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2、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

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大规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2大规律: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

(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确立•劳动力商品工资的实质•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第五章•垄断的性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因及其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