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一章_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一章_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四节 河流的沉积作用
一、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1、流速变化:地面坡度影响,当坡度减小,河床平缓时,流速减慢,搬 运能力下降,发生沉积;或者当河水注入相对静止的水体时,受到水体的 组织,流速下降,发生沉积。
2、流量变化:河流流量随季节 或气候变化,枯水时期水量减少, 搬运能力降低,因此沉积。
3、搬运物增加、负荷过重:河 流流量随季节或气候变化,枯水 时期水量减少,搬运能力降低, 因此沉积。
27,900 5,000 4,900 26,800 4,700 39,000 3,200 6,000 1,400 15,300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床的侵蚀、破坏作用称为河 流侵蚀作用。 一、侵蚀作用方式:
冲蚀作用:河水的机械冲击力对于河床的破 坏作用。
磨蚀作用:河水携带的砾石和砂石对于河床 的磨损作用。
学 在河水中随水搬运。
搬 运
可溶岩类:CaCO3、 MgCO3 、 KCl、NaCl
胶体溶液:SiO2,MnO2
河流搬运以机械搬运为主: (机械200亿吨/每年,溶运27亿吨/每年)
搬运能力:河水能够搬运的颗粒的大小,取 决于流速。——M=CV6
搬运量:河水中携带碎屑物质的总量,主要 取决于流量和流速。
下蚀作用的极限——侵蚀基准面:
当河床趋于接近其注入水面的高度时,河水失去了足 够的势能差,这时河流下蚀作用趋向中止,因此,注 入水体的表面就是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入海 河的侵蚀基准面;而不入海的河流,以其最后注入的 平面称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
2、侧蚀作用(旁蚀):流水对河床两岸岩石进行侵 蚀,使得河谷加宽或使河道左右迁移的过程。 侧蚀原因: 河流弯道处的离心力产生的单向环流。
自由河曲
洪泛平原
牛轭湖
自由河曲与牛扼湖 的形成
3、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
河流在运动过程中通常是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同时 进行的,只是在不同的河段表现出强度上的差异:
河流上游:地形起伏大 河床陡峭 以下蚀作用为主
河流中下游:地形相对平缓 以侧蚀作用为主,发育成自由河曲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将其携带物质往下游搬运的过程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一章_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2、洪流与洪积扇
片流在沟槽中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量增大,水层增厚,冲刷力增 强,片流随即转化为线状水流,即洪流,洪流常在山 区冲刷出显著的冲沟,最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冲出沟 谷后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
3、河流
切割较深的冲沟,当有充足的补给水源时变称为永久 性的水流,称为河流。
溶蚀作用:河水将易溶的矿物和岩石溶解, 从而对河床产生破坏。
二、侵蚀作用的类型:
1、下蚀作用(底蚀):流水对河底岩石进行侵蚀, 使得河床降低,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下蚀原因: 流水的垂直分量作用于河床。
流水携带的砾石、砂石跳跃、 碰撞,对河底产生侵蚀。
涡流作用使得砾石像钻头一样 作用于河底,钻出的坑称为锅穴。
一、冲积物的特征:
碎屑分选性好:特定条件下 沉积下来的沉积物都比较均一。
碎屑磨圆度好:经过较长距 离的河流搬运之后棱角基本都 被磨圆。
层理发育:河流沉积作用有规律地变化,因此在同一地点 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层理。
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粒度从大到小。
源头
分选变好、磨圆变好、颗粒变细、石英增多
入海口
主要沉积场所:
河床坡度变缓部位 河床变宽的部位 河床的凸岸 河流出口处
主要沉积类型:
河床沉积:心滩、边滩 河漫滩沉积 三角洲沉积
河漫滩沉积
河漫滩实质上是边滩变宽、加高、面积增大的产物,洪水季节 被淹没,沉积了较细的河漫滩沉积物,下面常覆盖着较粗的河 床沉积,这是河谷侧向迁移所致,这种沉积被称为河漫滩二元 结构。
科里奥利效应的作用:北半球运动水体偏向前进方 向右侧,南半球则相反。
侧蚀作用的结果——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凹岸越凹, 凸岸越凸。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的另外一个结果使使得河道向下 游方向迁移。
Channel moves in direction of cutbank Pointbar advances as crossbed drapes
河流下蚀作用在瀑布 处最为显著。
下蚀作用的结果是引起河流的向源(溯源)侵蚀,
向源侵蚀使河流 由小到大,由短 变长,它使得许 多相互分割,规 模较小的流水互 相联系起来,形 成一个水系,每 个水系都有自己 固定的流域,流 域之间由分水岭 相隔。
向源侵蚀使一条河 流交切另一条河流, 将其上游河水截夺 过来,这种现象称 为河流袭夺现象。 袭夺它河的河流称 为袭夺河,被夺水 的河流称为被夺河, 被夺河下流称为截 头河。
三角洲沉积
河流在入海(湖)口处 形成的△形沉积体。
成因:河口处流速骤 减,产生沉积;电解质 中和,胶体沉淀。
特征:以碎屑物为主, 具有明显的“三层结 构”。
第六节 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
河流通过长期的侵蚀与沉积改变着它的纵剖面,向均夷化方向 发展,是河流衰老的过程。影响河流下蚀的因素变化,河流获 得新的能量,于是下蚀复苏。这种现象称为去均夷化作用。
河流的动能:
E=1/2×QV2 Q为流量,V为流速
河流名称
亚马逊河 尼罗河
密西西比河 长江
叶尼塞河 刚果河 黑龙江 勒拿河
伏尔加河 恒河
流域面积 (平方公
里) 6,150,000 2,900,000 3,220,000 1,800,000 2,580,000 3,820,000 1,850,000 2,490,000 1,360,000
980,000
多年平均径 流量
(亿立米) 69,300 840 5,800 9,600 6,100 14,140 3,550 5,320 2,390 3,680
干流总长度 (公里)
6,400 6,600 6,020 6,380 5,540 4,630 4,350 4,400 3,690 2,527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一、搬运方式:机械搬运
化学溶运
悬运:通常是是粘土和粉砂粒级的颗粒,由于紊流向上分力作
机 用使得其悬浮在水体中随水流动 械 推运:较大的粗碎屑在流水水平推力的作用下以滚动或滑动 搬 的方式沿河床搬运。 运 跃运:细砂或小砾石在靠近河底的高度上作跳跃式前进。
化 易溶岩石或矿物成分以溶液或胶体的形式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