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与英语的关系

新闻学与英语的关系

浅谈新闻学与英语的关系
新闻学与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特别的联系。

新闻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学习英语,而英语又可以使新闻得到进一步传播。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闻和英语进一步地发展,产生了新闻英语这一特殊的形式。

下面笔者将进一步阐述新闻与英语的关系。

由新闻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新闻的传播是很广泛的。

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从新闻学的内容上讲,可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了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新闻活动。

新闻传播的渠道具有广泛性。

新闻活动有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众传播三种渠道进行传播。

亲身传播包括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和信号传播。

它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优点在于其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大众传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

最大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对象,是无定向传播。

优点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

而缺点是反馈慢,互动性差。

群体传播则介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新闻媒介受众具有广泛性的特征,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

如果受众是学生,那么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新闻传媒的确是具备教育指导功能,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需要,这种教育功能尤为重要(社会变革时期)。

如果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就是指示、命令,媒介上的内容部只是生硬,甚至杀气腾腾。

如果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的利润。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如果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公民概念引入媒介受主观,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所以,新闻传播是很广泛的。

英语类国家的新闻也是这样。

通过新闻的不同渠道,英语类的新闻可以传达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些不懂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必须先把英语翻译成本国的语言。

而要翻译英语类的新闻,就必须先学会英语。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英语被更多的人所学习,继而进一步的慢慢发展。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新闻的传播。

在国际交往中英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

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

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

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

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

语言学家把上述使用英语的人口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把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的人们,通常也是他们惟一的语言。

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南非。

第二类是指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人们,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或美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的香港。

第三类是指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与美国和英国没有十分密切关系。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的影响力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

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

世界上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

英语强势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尤为明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语曾替代英语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语言。

但是随着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20年中)美国在世界上超霸地位的确立,英语的强势已势不可挡。

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

英语的强势可见一斑。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适应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新的政治格局的迫切需要。

英美媒体强大的市场化倾向和技术强势也足以使英语在国际传播中占主导作用。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效应”和“硅谷现象”。

前者主要是指文化产品,包括英语媒体、电影等娱乐产品;后者主要是指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产品。

这些产品在世界的风靡必然导致产品所包含的英语语言流行到全世界,这些产品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当然也会帮助英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取得强势。

因此,英语这一世界性的语言媒介,必将促进新闻的传播,继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新闻和英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并且产生了新闻英语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

新闻英语自身有着重要的语言特色。

不同刊物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也有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其写作都受一些共同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形成了共同的新闻英语特色。

新闻刊物是大众传播媒介,读者面较宽,其语言必须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水平——大众性是其一大特点。

西方新闻界十分注重阅读趣味。

有的新闻学家称它为“新闻价值(news values)的试金石”。

为了增加报导的趣味性,不仅要求报导内容,而且要求它所运用的语言要适应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

节俭是精练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出于报刊节约篇幅的实际需要。

在西方社会,广告利润丰厚,报刊十分珍惜版面篇幅。

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报导尽可能多的内容,
新闻写作人员就得采取一切手段来浓缩和精炼语言。

上述三个因素,即大众性、趣味性和节俭性构成了新闻英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色。

参考书目:
English is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Financial Times. December 28.2000.p.20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