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反衬衬托
对比、反衬、衬托的辨析
衬托
• 衬托的重点是“衬”,是用多个衬体衬出 一个主体,主体是最主要的,衬体是次要 的。 • 笼统分类的话,衬托分为正反两种。 •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 衬托天姥山的高大。这是正面衬托,实际 操作时,常常用“衬托”或“烘托”表达。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 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 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 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 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甲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 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 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 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 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 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 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 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 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反衬
• 用于反衬的事物是与主体相反的,它的作用是衬பைடு நூலகம்出主体。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可以看出,这里“百丈冰”和“花枝 俏”并不是对比的关系,而是反衬的关系。 • 比较容易区分的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也是古 诗中常用的一种反衬方式,如:“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 甫) • 此外,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也可以算是反衬。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 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 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 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 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
•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 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 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 也叫对照。 • 对比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
• 对比和反衬很容易混淆,是因为很多情况 下,考点不会加以区分,两个都说得过去, 但有的时候,很明显是反衬的不能加上对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