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 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运用衬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 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 成清泪”)。
诗歌鉴赏之对比衬托的区别
观祈雨
李约
漫成一首
杜甫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 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 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 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 力量。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乐哀相衬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在一首别意绵绵的诗中,以“红叶青山” 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了诗人离愁别恨。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练一练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艳明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 融融,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 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但作者 偏偏拿暖色调的客观景物与羁旅思归的主观感受形成鲜明 对照,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的归心殷切如何,自不待言。
绿叶相称花更艳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衬托手法
动静相衬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老牛自行归来,寒鸦站立牛背,寒 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包含了寒鸦之静,动静相衬,构成 了新颖的画面。
声寂相衬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找出上片的关键词语,然后说说作者描绘初春美景的目的
离愁,以乐景衬离愁,从而受到强化离情别绪的效果
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以声破寂,愈见其静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 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 就是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深。利用事物的对立 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 的一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 突出环境的幽静。 对比是指诗人把两个相矛盾(或相反对)的事物、 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给予对照比较,俗点说, 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等等。用对比的方法, 能凸显特征,揭示矛盾,言志抒情都很强烈,给人以深 刻印象。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 阑干,纵横的样子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 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 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 大厦。”
明暗相衬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遥远的江面上一盏忽明忽暗的 如豆渔火都看得清楚,这就使“野径云俱黑”的“黑”显得更加分 明。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 色不但未给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 了,这就更衬托出松林的幽暗和阴冷。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声衬寂的方法。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都是古典诗歌中“以声衬寂”的典型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