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所致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
HIV能特异性侵犯T.淋巴细胞(CD+),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是当今世界头号性传播疾病,也是头号传染病,已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中医过去无艾滋病的研究资料,本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出现后,特别是1985年在国内出现第1例艾滋病以来,有关的研究已系统展开。
目前除国内外,美国、日本、南韩及非洲援外的中国医疗机构都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
艾滋病就其性质来讲,属于“疫疠”、“虚劳”的范畴,就其临床疾病的演变来讲,属于正虚邪犯,是一个正气渐虚、邪气渐盛的过程,依据中医诊疗的核心一一辨证施治,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辨病选药遣方,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都会大有作为。
[病因病机]根据艾滋病由艾滋病毒侵犯人体的基本原因来看,中医审症求因,其因当为邪毒外袭和正气不足,特别是肾不藏精,肾亏体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邪毒当属疫疠之气,正如《温疫论》所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即“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刺法论》)。
不过艾滋病这种疫疠不是以呼吸道、消化道这些常见途径传播,而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及其制品、母婴接触及垂直传播传染的,又具有特殊性。
由于肾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是先天之根,元气之所在,人的一身之根本,卫气之所依,营气之所系.合其他脏腑及肌肤皮毛共司卫外固内之作用。
大凡由性接触传染者,多为嫖娼、同性恋、肛交、滥交伐精纵欲者,其肾精处匮乏状态易为邪毒之所入;而凡吸毒者均用兴奋致幻之品,令人异常亢奋,性欲亢进(暂时),心神恍惚,不能自恃,为燥烈耗气伤精之品,久则致人形容消瘦、精力减退、性功能降低,呈肾精亏乏状态,易为邪毒之所犯。
至于输血等亦为气血之不足,挟邪毒之血液补充而为病.总之,应抓住邪毒侵袭、正气不足,正气渐虚、邪气渐盛这样的基本病因病机。
“瘟疫”‘和“虚劳”并存共处是其特点。
“瘟疫”是艾滋病毒,“虚劳”是由邪毒入侵渐至的五脏六腑,特别是肾、肺、脾、心、肝五脏的损伤,气血津液的耗竭。
其病机为邪盛与正虚共存、夹杂,但终至正气衰竭,阴阳离决。
由于其病程迁延,变化多端,涉及多个系统和多种感染,中医审症求因辨证较为复杂。
艾滋病毒为逆转录C型RNA病毒,1933年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首先分离出来,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已发现有HIV—l、HIV一2两种,近年又发现了不同于它们的另外类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T.),这种病毒对T.有亲和力,穿入T+后使其破裂、溶解、消失,从而使T.减少,呈免疫抑制状态,致使机体呈无设防缺陷,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和卡波济肉瘤、B细胞淋巴瘤、何杰金病等。
同时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HIV的病毒核酸可以与宿主染色体DNA整合,强占遗传机构达到复制,故无论是免疫接种预防,还是治疗都是极其困难的。
HIV对热敏感,抵抗力较弱,56℃10分钟可灭活,一般煮沸即可消毒;50%乙醇或乙醚,0.2%次氯酸钠、0.1%家用漂白粉、0.3%的双氧水、0.5%来苏尔在5分钟内可灭活,但对紫外线及T射线不敏感。
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及H]V携带者,传染性最强的是无临床症状而血清HIV抗体阳性者,若抗体阴性则更危险。
感染者的血液、唾液、脑脊液、精液、泪液、子宫颈分泌液、乳汁、尿液、脑组织和淋巴结中都可分离出HIV。
但已证实血液及其制品、精液、宫颈分泌物、乳汁能传染HIV。
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在成人病例中已占3/4;其次是血液及其制品;母婴传染已多有发生;医务人员因沾染患者血液及污染的高危体液亦可感染。
目前尚不能证实HIV可通过空气、食品、饮水、食具、吸血节肢动物或日常生活传播。
自从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报道洛杉矶发现5名男性同性恋者患不能解释的卡氏肺囊虫肺炎,且同时发现26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波济肉瘤这一当时并不知确切原因的艾滋病报道以来,至1990年5月31日为止,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世界艾滋病病例报告情况为艾滋病病人增至263051例,并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HIV感染者将达3000万~4000万。
美洲是艾滋病的高发区,尤以美国为甚,但1996年底已呈稳态,非洲仍是处于继续流行的严重状况,而亚洲后来居上,感染人数正在迅猛增加,特别是泰国、印度,泰国的感染已从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据估计已占成人总数的2%。
我国自1983年通过血液制品传入境内以来,由血液传播到吸毒传播已发展为性接触传播三者并存的状态,截止1992年12月1日已累计发现HIV感染者969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2例,9例已死亡。
专家估计我国的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现在约在10万人以上.[辨病]1 临床表现1.1 潜伏期与窗口期潜伏期指从感染HIV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一般从6个月一8年,最长可达14年以上,最短6天(输血形成急性感染)。
“窗口期”是指感染HIV到抗体形成的时间,平均约45天,约在2---8周之间。
I.2 急性感染期多数人感染后初期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4周出现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但症状轻微,常被忽略。
其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瘤或关节痛、腹泻、头痛、恶心等,白细胞总数正常,其中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轻度降低,血小板减少。
此时H1V血清抗体仍为阴性。
症状持续2—3周自行缓解,此后进入一个长短不等的健康无症状潜伏期。
1。
3 无症状HIV感染(AC) 患者无症状,仅少数可有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CDT+淋巴细胞正常,CD./CD。
比值正常,血清抗HIV抗体阳性。
1。
4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 患者发热、乏力、盗汗、腹泻,伴体重下降,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血清抗HIV抗体阳性,CD.T淋巴细胞数下降至0.2—0。
4X10。
/L。
1。
5 完全型艾滋病(AIDS) 患者血清抗HIV抗体阳性,CD.T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低于0。
2X10。
/L,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就临床诊断来讲,主要是检测HIV和HIV抗体。
2.1 HIV检测常用的有:①细胞培养分离病毒;②检测HIV抗原;⑧检测逆转录酶;④检测病毒核酸等。
由于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未做常规筛选之用。
2.2 HIV抗体检测这类方法是确定有否HIV感染的最简便方法,但高危人群若为阴性应在2个月后复查。
常用方法有;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②间接免疫荧光法(IIF);⑧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④免疫EP迹检测法(WB 法);⑤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
其中前3种用于筛查,后两种用于确诊。
3 诊断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3.1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确诊为艾滋病病人。
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③卡氏肺囊虫肺炎(P、C、P);④卡波济肉瘤(K.S.);⑤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3。
2 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工项标准且有以下任何1项时,可为实验室确诊艾滋病病人。
(i)CD./CD。
(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l,CD+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⑧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4 鉴别诊断艾滋病应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特发性CD4+7淋巴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结肿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假性艾滋病综合征等相鉴别。
(辨证)艾滋病的中医辨证应把握邪毒与正虚及其相互关系,执简驭繁。
首先,要辨正虚、邪实及其之间的比例,并且把它贯穿于从初期、潜伏期、艾滋病相关期、艾滋病期及其相关症的审症求因、辨证分型之中;其次,要辨标本缓急,分清主次、标本、轻重、缓急,确立及时的治则;第三,要辨层次深浅,病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在卫在营,综合施治;第四,要辨挟兼证,这是艾滋病的一个特点,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的兼病予以辨病施治。
下面的分型可起提纲挈领之用,具体临床当灵活变通。
辨证时还可参考本篇附录“艾滋病的分期中药治疗.”1 肺卫受邪证见于初感期,表现为发热,微畏寒,微咳,身痛,乏力,咽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2 肺肾阴虚证多见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艾滋病中、早期患者,尤以卡氏囊虫肺炎、肺孢子肺炎、肺结核较多见。
症见发热,咳嗽,无痰或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气短胸痛,动则气喘,全身乏力,消瘦,口干咽痛,盗汗,周身可见淡红色皮疹,伴轻度瘙痒。
舌红,少苔,脉沉细小数。
3 脾胃虚弱证多见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
症见腹泻久治不愈,腹泻呈稀水状,少数挟有脓血和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可有腹痛。
兼见发热,消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腹胀肠鸣,口腔内鹅口疮。
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4 脾肾亏虚证多见于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症见发热或低热,形体极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腰膝酸痛,四肢厥逆,食欲不振,恶心,呃逆频作,腹泻剧烈,五更泄泻,毛发枯槁,面色黄白。
舌淡或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5 气虚血瘀证以卡波济氏肉瘤多见,或见于其他恶性肿瘤.症见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黄白,饮食不香,四肢、躯干部出现多发性肿瘤,瘤色紫暗,易于出血,淋巴结肿大。
舌质暗,脉沉细无力。
6 窍闭痰蒙证多见于出现中枢神经病症的晚期患者。
症见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项强惊厥,四肢抽搐,或伴癫痫或痴呆。
舌质暗或胖,或干枯,苔黄腻,脉细数或滑。
[治疗] 艾滋病的治疗应以挟正祛邪、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原则。
1 辨证论治1.1 肺卫受邪证治宜宣肺祛风,清热解毒。
方选银翘散加土茯苓、夏枯草、生甘草。
若寒邪为甚,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1.2 肺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肺肾,解毒化痰。
方选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加虎杖、夏枯草、土大黄等。
1.3 脾胃虚弱证治宜扶正祛邪,培补脾胃。
方选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土茯苓、田基黄,猫爪草等。
1.4 脾肾亏虚证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选肾气丸合四神丸加猪苓、生甘草等。
1。
5 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化瘀,活血清热.方选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l。
6 窍闭痰蒙证治宜清热化痰,开窍通闭。
方选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