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
《论语·八佾篇第三》教学设计
【解释词语】
①倩:笑得好看。②绚:有文采。
③素:白底。④起:启发。
【译文】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颊笑起来多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采文啊!’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采绘后于白底子。”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居于美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你啊!从此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⑤曾:难道
【译文】
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以为泰山之神(就那么容易上当)还不如林放的懂得礼吗?”
【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礼"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就在于人心,人心的根本又在于"仁"。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即是我们所说的"行礼源于心"。但这种源于心的"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礼仪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并且落实到实际层面。
2、翻译下面两章,理解孔子对君臣关系的思想,说说你的看法。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尽到礼节,别人却认为是在谄媚呢。”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心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该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按照礼来使用臣子,臣子用忠心来服事君主。”
五、课堂练习,巩固强化(14分钟)
配合“学案”“探究鉴赏”一、二题完成。
一、解释翻译理解每一节的内容。
【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释词语】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②女:同汝,你。
③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④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⑤参差(cen 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⑨悠:忧思的样子。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⑿毛:拔取。
六、小结。(5分钟)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孔子关于礼的思想。3·11、3·12主要批评了鲁侯僭礼行为。3·18、3·19阐述了君臣之礼,强调“君使臣心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行为规范。只有通过虚心学习、察言观行、向人请教等方式学习到的行为规范才称得上是"礼"。
1、诵读指导,诵读课文。(5分钟)
(1)听朗诵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齐读课文
2、自读赏析,讨论探究,初步疏通全文。(11分钟)
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注释,疏通文句。不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以讨论探究。
3、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指导讨论。
以上第2、3点交互进行。
4、重点点拨:
老师强调重要内容。主要疏通文本,准确翻译,理解思想。
孔子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人们觉得孔子好像什么都不懂,凡事都要问,根本算不得知礼。这些议论被孔子听到以后,他很坦然地说"是礼也"。意思是说不懂的就问,这正是"礼"啊!"礼"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向人求教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即所谓"学而知礼"。
古代的理想主义,往往是复古主义,
孔子的"古"分两层,大同社会是一层,小康社会是一层。唐虞盛世,过于遥远,他夸归夸,并不追;夏、商、周,三挑一,他从周,也不是越古越好。他所从的周,不是东周是西周;西周,不是晚期是早期。他生于鲁,长于鲁,谁都说,周礼尽在于斯。他做的是"周公之梦"。
1.检查学生诵读的情况。
2.翻译并理解
3.10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问:为什么孔子“不欲观”?
解析:
禘为古代天子之大祭,诸侯以下不能举行禘祭,但据典籍记载,因为周公有大功于周室,故成王特许周公有禘祭之事,此后鲁国承用不变。孔子认为鲁君做法是僭礼,因此非之,故云“不欲观之矣。”
五、解读课文(16分钟)
提问:
我们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第二》。请大家说说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导入(2分钟)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礼”,今天我们学习本篇,了解“礼”的思想。秦汉以下,多侈言以孝治天下,不知孝而违礼,亦将陷于不仁。孔子重言礼,礼本于人心之仁,非礼违礼之事,皆从人心之不仁来。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
孔子论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礼仪规格的)八列舞队在庭院表演舞蹈,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是不可容忍的呢?”
明知故犯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在主祭’,这歌词在有哪一点内容适用于三家祭祖厅堂呢?”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第八》)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他教学的三个重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讲个人的修养。"礼"在"诗"和"乐"中起的就是个人修养的中和作用,没有"礼"的"诗"和"乐"是不存在的。由此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礼"是通过学习来的为人处事的知识和技能。
《集注》:“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文学链接】
关雎 《诗·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附:
第二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10-19章。
第一课时:《论语·八佾第三》第20-26章。
教学设计:
1、《论语》教学为自读指导课,以学生自主诵读探讨为主。可采用小组学习。
2、老师强调主要思想,适当进行点拨,解答翻译和思想理解上的疑难。
3、以“学案”练习配合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3分钟)
五、课堂练习,巩固强化(15分钟)
1、配合“学案”“探究鉴赏”一题完成。
【原文】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解释词语】
①媚:谄媚、巴结、奉承。②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③所:地方,处所。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献媚于一室之主的奥神,宁可献媚于(比他低下)的灶神’,这句话说得如何?”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老天爷,那就没有什么神可以祷告的了。”
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注释,疏通文句。不懂或有争议的内容可以讨论探究。
3、教师巡回指导,解释疑难问题,指导讨论。
以上第2、3点交互进行。
4、重点点拨:
3·1、3·2批评三桓无礼。3·4讲礼更重内心。3·7说君子之争。
老师强调重要内容。主要疏通文本,准确翻译,理解思想。
是可忍,孰不可忍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更爱周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丰富啊完美之至!我赞同周代的。”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免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一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吝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
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论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言的;讲“仁”却109次。由此看来,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二、导入
直接进入文本诵读理解。
三、检查预习(4分钟)
七、作业布置,疑难解答(2分钟)
1.诵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3分钟)
提问: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问:“祭神如神在”表现了孔子对祭祀怎样的看法?
解析:祭祀(什么)就好像(什么)在眼前一样,祭祀神就好像神在眼前一样。孔子说:“我不亲身参加祭祀,就如同不曾祭祀一样。”
【理解】孔子在这段话里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六、小结。(5分钟)
3·1、3·2批评三桓无礼。3·4讲礼重在内心。3·7说君子之争。
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不理想。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孔子反对僭越理“礼”的行为,维护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