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建筑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增长数量型向效益型、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全省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建筑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

近年来,全省建筑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不仅改变了城乡面貌,完善了城镇功能,提高了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而且大大增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浙江、江苏等建筑强省相比,我省建筑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为发展方式仍很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企业市场竞争严重趋同,基础设施和专业工程领域施工能力不足;科技进步与创新滞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科技型人才紧缺,缺乏科技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有效激励机制;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差,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质量安全管控水平不高,精品意识不强,品牌工程和精品工程少等。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我省建筑企业不转型升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各地和建筑企业必须清醒认识这种残酷的市场竞争形成的倒逼机制,切实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同时,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共存。

我国已进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高峰期,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不断加大基础投资建设力度,不仅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这是各行各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2010年初,温总理再次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新时期,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建筑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和各企业要抢抓转型升级的先机,做到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创造良好条件(一)深入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1、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投资方向支持建筑企业拓展业务结构。

各地要抓住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加强资质审批服务,合理放宽审批条件,支持本地大中型建筑企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拓宽业务范围,积极进入主营施工业务以外的房屋建筑、公路、水利、市政、铁路、机场、地铁、轻轨、港口、码头、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营利较好的高端建筑施工领域,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

各级交通、水利、电信、建设等部门,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依法依规优先选用省内建筑企业。

2、严格控制房建总承包三级资质审批。

针对三级房建总承包企业实力弱、质量安全保证水平低,并且主要以压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状,各市应严格控制房建总承包三级企业的审批。

鼓励支持现有企业根据业务扩展的需要,积极申办专业工程总承包和专项承包资质。

同时,针对现有三级总承包企业数量较多、资源分散,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等特点,结合取消三级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制度推行,推动三级总承包企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整合资源,通过合并重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实现资质素质双升级。

二是建造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等相关条件已不符合资质标准的,向专业或劳务企业转化。

各地要结合资质监督检查,重点推动本地二、三级房建总承包企业合并重组或转化。

3、做精做专一批专业企业。

按照扶高、扶专、扶优、扶强的原则,各地要有选择地培育发展一批装饰装修、轻钢结构、建筑幕墙、建筑智能化、水利水电、公路交通、电子信息、环保工程等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专业工程施工企业。

全省将筛选确定50—100家优势专业承包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和相应优惠政策。

4、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和劳务企业培育。

各市在劳务发展具有较好基础的县、乡建立建筑劳务基地,并将劳务企业设立及资质审批与劳务基地挂起钩来。

将劳务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务企业规范管理、劳务输出有机联系起来。

各市要积极牵线搭桥,加强劳务企业与总包企业的对接,促进大型总包企业与规范的劳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降低合作风险。

(二)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高行业带动作用。

各市、各县(市)要抓紧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加快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按照每市10家左右、每县(市) 3家”的要求,筛选一批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各地要尽快协调同级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全省及本地重点支持的建筑企业纳入本级政府投资工程招标名录,政府投资工程施工单位从名录中招标产生。

同时,各地要抓紧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出台市场与现场联动办法,通过综合评价内容与规则,体现出对大企业和本地优势企业的支持,助推本地建设工程项目向本地优势企业倾斜,尽快培育本地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骨干企业。

要把兼并重组作为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集约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参股外地或外行业企业。

鼓励中小型建筑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以开展对标为契机,大力提升行业综合素质。

对标的核心目的就是使企业在管理、经营、研发等各个环节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距与原因,制定赶超对策,实现持续改进和创新超越。

这既是促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各地要认真按照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工业企业开展对标行动的实施意见》(冀政[2010]58号)的有关要求,组织开展好本地建筑业发展对标工作。

要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指导建筑企业将对标内容重点放在发展理念、管理机制、科技创新、技术装备、市场开拓、规模水平,人才素质、经营效益等关键方面,通过与标杆企业深入对比,找准差距和不足。

要督促本地重点支持企业坚持高标定位与创新超越、持续改进相结合,始终瞄准浙江、江苏等省建筑强市的同类型优秀企业,敢于超越。

各地在组织好企业对标的同时,还要抓好行业总体发展对标工作,找准制约本地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逐一解决。

(四) 大力推进建筑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各级建设部门要和科技部门加强合作,在建筑业关键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突破一批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建筑业技术进步的跨越。

加大各级科技专项资金对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支持。

加强激励和引导,加大创建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力度,支持建筑企业以示范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积极发展“四节”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

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及时总结吸纳先进适用的施工技术、工艺和科技成果,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省级及以上工法和科技示范工程视同科技成果,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依据冀建科[2009]666号文件规定,为编制或承建单位颁发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证书。

编制或承建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工程质量奖时,予以优先推荐,评优评先优先考虑。

对近3年内获得3项以上省级工法或2项以上国家级工法的企业,在申办资质、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省内企业积极开拓省外市场。

充分发挥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联络和服务职能,加强外引内联,积极搭建平台,采取多种方式推介我省企业。

省内企业在外省遇到困难时,可以积极向我省驻外建筑处寻求支持和帮助。

鼓励各地政府及建设部门在省外设立服务机构,帮助本地企业开拓省外市场。

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以投资换市场、以兼并换市场”的方式,开拓省外市场。

对在省外能承接项目,但又缺乏资质的省内企业,各市要按特事特办原则,放宽审批条件,按绿色通道服务标准,为其办理资质。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承揽建筑工程。

积极牵线搭桥,促进我省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特别是与在国外市场有较多业务的央企、京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或结成联盟,达到借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的目的。

继续推进京津冀共同建筑市场建设,帮助我省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北京和天津等传统优势市场。

(六)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快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建筑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统一发布平台,推行市场和现场联动机制。

各地要抓紧制定鼓励质量创优和支持企业资质升级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各地要尽快削减归并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质量保证金等,不能削减归并的,要转变收缴方式,降低收缴额度。

大力开展虚假招投标、非法转包、违法开工和工程监理不到位等专项治理。

加强省外进冀建筑企业的日常监管,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市场清除力度。

三、充分发挥建筑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一)大力推进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同类企业之间的差距,根本上是管理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差距。

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运营要求,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要坚决破除传统行政式、经验型或家长制管理模式,深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大胆选用懂经营、会管理、专业精的复合型职业经理人。

通过再造企业管理流程,压缩管理半径,提高决策效率,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管控,解决企业管理效能和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

鼓励大型建筑企业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完善内部管理,并争创全国质量奖。

一级以上企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3年内全面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以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的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2、深入推行精细化模式,提高项目建设管控水平。

项目经营效益是企业经营效益的基础与支撑。

要以项目为利润中心,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施工组织效率,降低人力物力消耗。

要坚决摒弃通过接受挂靠、转包等方式只收取管理费,尽管扩大了企业规模,却效益不高,并增加质量安全和拖欠等经营风险的做法。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工程项目管理优化升级,在成本控制、质量、安全、工期进度、现场统筹等方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生产成本。

大中型企业要依据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经验积累,编制企业内部人、材、机消耗量标准,不断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进一步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试行项目合资合作、项目股权等方式,将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利益和风险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责任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