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美的欣赏与判断

第六章 美的欣赏与判断


二、审美判断的标准
审美判断的标准(亦可简称审美标准)是 指主体鉴别对象美丑和衡量对象价值高低的尺 度和原则 。 1、看对象是否体现了人对事物内在规律 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是否蕴涵了“真”。 ( 1)现实地体现“真”,( 2 )艺术地体 现“真”。
2 、看对象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功利 目的,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即是否 暗含着“善”。 3 、看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达到 了和谐统一,统一的程度如何。
第二个层次 —— 悦心悦意,这是主客体之 间的同情与共感,是较高(知觉)层次的欣赏 心理。
第三个层次 —— 悦志悦神,实 现审美的再造与超越,达到了对社 会、人生、宇宙的感悟和体验,渗 透了理性的思考和平价,融进了深 层的社会文化意识,达到“视界融 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属于 最高(精神)层次的欣赏心理。
再说时间距离,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 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 件令人咋舌的大丑事,但我们现在却把这 段情史传为佳话。
二、审美过程的三层次
李泽厚将美感区分为三层次:
第一个层次 ——悦耳悦目,这是对对象形 象的感知,无须象征,无须暗示,只给人感官 愉悦和满足,属于(感觉)层次的欣赏心理。
(3) 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 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灵感 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 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这三个逐步深入的阶段有着时间 顺序。先有观,后有品,品到一定的程 度,才有了主体的悟,最终完成对艺术 品的鉴赏。
第四节 审美判断及其标准
一、审美判断
审美判,也叫审美评价,指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的评定。 审美判断与一般逻辑判断明显不同,“这朵 花是红的”与“这朵花是美的”就是不同性质的两 种判断。后者说这朵花美,完全不能脱离这朵花的 外在形式,它的体态、色彩、香味包含着主体的情 感态度和趣味爱好,因而是一种审美判断。可见审 美判断有着逻辑判断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内容决定形式,所以“真”“善”的内 容是第一性的,在审美欣赏与判断活动中, 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形式的完美。但形式对内 容具有反作用。因此,形式也成为审美判断 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那种形态的美, 都必须是真善的内容与宜人的形式的高度的 和谐统一。
2、要有一定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 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3、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4、要有健康的审美观点。
第三节 美的欣赏过程
一、“心理距离说”
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心理理论,主张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 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否则,功利一旦 介入,就得不到美感。并且这个距离 要恰当,过近过远都无法实现审美。
谋生——自然人生;荣生——道德人生; 乐生——审美人生。
“谋生”为己,“荣生”为他(社会), 二者均有很强的目的性,到“乐生”目的性消 失了,成为无目的的目的,故“乐生”在己。
由“为己”到“在己”,这是质的变化, 是精神的升华。
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写到自己坐在西山顶伸开腿随意游目,眼 底尽是奇景。他亦倾壶喝至酩酊大醉。及 暮色四合,他仍然流连风景,不愿归去, 顿觉心凝形释,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感悟 到以前的游历实在不算游历,这次游西山 才是真正游历的开始。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1)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 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 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暂时不熟悉, 但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也能感受其美。这当 然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 (2) 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 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 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 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 的核心过程。
第六章 审美意义与审美欣赏
第一节 审美的意义
人活着有三种状态: 一是“谋生”,二是“荣生”,三是“乐 生”。 “谋生”这是与动物共同的。 “荣生”则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给予肯 定与回报。“荣生”已经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是人生的荣耀。但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层次,人 生的最高层次是“乐生”。 “ 乐生”即以人生为乐,生活的创造,不 只是为了活着,也不只是为了活出意义,还 为活出乐趣。
第二节 审美条件
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是欣赏者, 客体是欣赏对象,欣赏活动是建立审美关 系的中介。一般来说,形成具体的审美关 系,总包括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 面须有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 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审美 条件。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 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 之相适用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一、审美客体条件
没有客体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就不会有欣 赏活动,也就没有主体的美感的产生。我们欣 赏一处美景、聆听一曲音乐、欣赏一幅图画, 能产生美感,正是因为景、乐、画的具体存在。 一个事物要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必须具备下 列条件: 1、事物的感性形式
2 、事物的审美特质。一方面是说事物必 须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 象;另一方面是说美的特质不同,美的表现也 不同,譬如杨柳与青松,柳喜暖,松耐寒;柳 枝柔,松挺拔;柳落叶,松长青。正因为如此, 在它们进入审美视野之后,其审美性质明显有 别。杨万里咏柳:“柳条百尺银塘,且莫深浅 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 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 美。
3、事物的社会属性。即要与人类的社 会实践相联系,只有在这一基础及由此而 建构的社会关系之上,才有可能形成具体 的审美关系。并且事物的社会属性最能体 现出民族特色,譬如,梅花之所以深得中 国人的喜爱,与历代中国文人赋予它的文 化内涵有很大关系。
二、主体条件
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
古人说:“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 耳也。”
上述三层次,其共同之处是一个“悦” 字,即都是一种愉快,否则就不是美感。不 同的地方是它们有高低之分。
李泽厚说:“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 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种社会性愉悦,它 主要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悦心悦意则一般 是在认识基础上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 度。悦志悦神则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一种超 道德的境界。”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在继承布洛“心理距 离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宽了理论范围, 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 要见出 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 去看。”他认为除心理距离之外,还有空际 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先说空间距离,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 一首《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 家在图画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家 里环境太熟悉,没有能感受到家的美。突 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夕阳照应下,十二 珠帘光辉闪烁,原来自己的家融在自然的 一片美的形象里。
乐生不是不要谋生、荣生,相反乐生 必须建立在谋生、荣生的基础上,但是,乐 生也必须超越谋生与荣生。人生的三个阶段 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乐生中包含有谋生和 荣生一样,在谋生与荣生中也有一种乐生的 快乐。
梁启超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 — —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 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 自在甚至活不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还抱有一 丝生存的希望,他就有爱美的要求,从这个意 义上说,美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另外,美也代 表着生活的最高质量,审美的意义就在于使人 达到“乐生”的最高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