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1-岩体力学方法

第五章1-岩体力学方法


sds 而 Ts sin s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2d s s cos 故 P1 b sin s
式中 d s 为喷砼层的厚度 s 为喷砼抗剪强度,取 s 0.43 c ( c为抗压强度) s 为喷砼的剪切角,取 s =30° b 为剪切区高度 为剪切滑移面的平均倾角, s , , 为岩体内摩擦角
' P 护抗力 3 为: P3' S
式中
式中,S为锚杆拉拔力,由锚杆拉拔试验求得
et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对于 P3' 的取值,在围岩好时取第一种情况, 否则取第二种情况。 由于在α~θ0范围内的锚杆才能对剪切滑移体 产生抗力,则:
P3 P sin ad P a cos | P3' a cos cos 0
dr tg d 即 r r dr r 积分: a tg d 得 ln a tg r 故: r a exp tg 可见剪切滑移体为一对对数螺旋线组成,其曲 线方程式为: r a exp tg
4 2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⒉ 钢支撑提供的支护抗力值 P2 计算时可换算成相应的喷混泥土支护抗力,即: 2Fs t P2 cos b sin t 式中 Fs 为每米隧道钢材的当量面积 t 为钢材的抗剪强度,一般取 t 1 t 2 (或 t =15 s ) t 为钢材的允许抗拉强度 t 为钢材的剪切角,一般取 t =45°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在无支护情况下,两楔形滑移块体,由于剪 切面与围岩体分离,向坑道内移动。之后,上下部 分围岩体由于楔形块体滑移失去支撑力,产生挠曲 破坏而坍塌。最后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垂直椭圆形 洞室。 当水平侧向压力大于垂直压力时,则形成水 平椭圆形洞室。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2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P2' 钢支撑提供的径向支护抗力
2Fs t P b sin t
' 2
P3' 锚杆提供的径向支护抗力
F P et
' 3
S (或 ) et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计算实例:已知某隧道的数据:岩石内摩擦角 =30°, c 28t/m3 , a=2.9m,d s =0.2m, s 430t/m 2 s =30°,钢拱支撑为H150×150 型钢,截面积 Fs =40.14 cm 2 , t =9100t/m 2 剪切角 t =45°,l=2.12m (粘结式锚杆),纵向间距e=1.0m,横向间距 t=1.139m。 =45°-15°=30° 解:⑴ 求剪切角 4 2 ⑵ 做楔体型滑动岩块的剪切滑动轨迹。 用公式 r a exp tg 以 为变量取 由 之间的不同数值算 出对应的r值,则可做出滑动曲线。
0
取l为形成加固带时锚杆的有效长度,t 为锚杆 横向间距,有: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n
1 3
2
cos
n
1 3 1 3
2 2
sin
由于 1 3 cos c tg n
dr tg rd
b=2a cos

为阻止剪切滑移体向坑道内滑移,需修筑锚喷 支护以稳定坑道。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二、剪切滑移破坏法的计算 锚喷支护所提供的支护抗力必须与剪切滑移 体的滑移力相平衡,即总支护抗力:
P P1 (喷混)+P2 (钢架)+P3 (锚杆)+P4 (围岩)>Pmin
§5.2 剪切滑移破坏法
60年代初,奥地利的拉布塞维奇教授,首先 提出了剪切滑移破坏理论,指出锚喷柔性支护破坏 形态主要是剪切破坏而不是挠曲破坏,且在剪切破 坏前没有出现挠曲开裂。 一、剪切滑移体的形成 开挖一圆形坑道,在荷载(垂直荷载大于侧向 荷载)作用下,在水平直径的两侧形成压应力集中 而产生剪切滑移面。随着压应力的不断增加,剪切 滑移面不断地向水平直径的上下方且与最大主应力 轨迹线成45o- /2 ( 是围岩的内摩擦角)方向扩 展。由于围岩受剪而松弛,产生应力释放。当围岩 的应力较小,剪切滑移面不再继续扩展时,则在坑 道水平直径两端形成两个剪切楔形滑移块体。
1 sin 1 3 2 c 3 tg 将 n代入上式得: cos 上式中的径向主应力 3 值随剪切滑移面上的位置 而变化,难以确定,所以假定 3 等于各支护结构 所提供的径向支护抗力之和。 即: 3 P1' P2' P3' 式中:P1' 喷砼层提供的径向支护抗力 2d s s ' P1 b sin s
即:W a exp 0 tg 1
a 0 tg S e 1 sin
'
a W a exp 由剪切滑移体曲线方程有: 0 tg
sin
1 aW 两边取对数有: 0 tg ln a
地 下 t sin t t t 2a a 结 W= a+l cos sin tg 2a 4 2a cos t 2a 构 2a 设 为剪切滑移面的平均倾角,取经验数据: = 2 计 l 为形成加固带时锚杆的有效长度。 原 n 、 n 分别为沿滑移面的剪切应力和垂直于滑移面 理 的正应力,它们按摩尔包络线为直线时的假定求 与 出。 方 法

' 3 ' 3
0
0
P3 为集中力,现化成为剪切区高度上b/2的分布 力,则:
P3' a cos cos 0 P3' a cos cos 0 P3' cos cos 0 P3 b a cos cos 2 F cos cos 0 将代入上式有: P3 e t cos
4 2F 2 40.14 10 9100 s t P2' 20.6t/m2 bsin t 5.02 sin 45
⑺ 计算岩石支撑环的承载力,光求 n 、 n
3 P1' P2' P3' 68.5 20.6 13.2 102.2t/m 2 1 sin 1 3 2 c 3 tg cos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第五章 岩体力学方法 主要对锚喷支护进行设计 计算模型:地层—结构模式,即结构处于无限 或半无限介质中,支护结构镶嵌在围岩空洞上(相 当于加劲环)所组成的复合模式。此模式中,支护 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共同承载体系,其 中围岩为主要的承载结构。 将衬砌结构、回填层及围岩视为一个在外荷载 作用下互相制约的受力变形体系—地层-结构模式整体分析模式。 荷载-结构模式将支护结构与围岩“分割”开 来,即把围岩视为产生荷载,而支护结构(衬 砌)则承受围岩产生的荷载,这是不尽合理的,
剪切滑移体一定位于塑性范围内。
剪切滑移面与最大主应力轨迹线成45°( 是围岩的内摩擦角),计为:
2
45

2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设在剪切滑移线上任取一点i,该点处的半径为r, 与垂直轴的夹角为 ,当 增加一个 d 时,r 的增量为 dr ,由于d 和 dr 值很小,近似求得: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例如,在无支护坑道中,坑道围岩本身就是承 载结构,其工作状态接近于半无限或无限介质中的 孔洞。 “新奥法”的根本点就是充分调动围岩自身承受 荷 载的积极性,或者说充分利用围岩自身承受荷载的 能力。 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②岩体的特性 ③支护结构的特性 ④支护结构与围岩的接触条件 ⑤支护结构参与工作的时间 ⑥施工技术 法和特征曲线法 此模式的求解方法主要有数值法、剪切滑移破坏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⒊ 锚杆提供的支护抗力值 P3 锚杆的受力破坏有两种情况: ⑴ 锚杆体本身的强度不足而被拉断。此时锚杆 提供的平均径向支护抗力 P3' 为: F ' P3 et
F 锚杆的断面积 锚杆的抗拉强度 e t 锚杆纵向及横向间距 ⑵ 锚杆的粘结破坏,即砂浆锚杆与锚杆孔壁之 间粘结力不足而破坏。此时锚杆提供的平均径向支
102.2 2 28.9 102.2tg30 1 sin 30 cos 30
406.7t/m2
地 下 结 构 设1 3
2
2
cos

406.7 102.2 cos 30 131.8t/m 2 2
sin 406.7 102.2 406.7 102.2 sin 30 178.3t/m2

S cos cos 0 P3 e t cos
地 下 结 构 设 计 原 理 与 方 法
⒋ 围岩本身提供的支护抗力值 剪切滑移体滑动时,围岩在滑面上的抗滑力, 其水平方向的分力在剪切区高度b/2上的抗力 P4为: nS' cos nS' sin 2S' n cos 2 nS' sin P4 b/2 b b 式中 S' 为剪切滑移体长度,其值为 W ' = , W 为加固带宽度 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