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现状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控制
1.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1酸雨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我国的强酸雨区(PH<4.5)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

我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SO42 -和 NO3-以及NH4+和 Ca2 +分别是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并且浓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

1.2区域变化
赵艳霞等对中国气象局全国酸雨监测网 80多个酸雨观测站的 1993-2006 年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主要酸雨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另外,北方地区也存在范围不小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 14 年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

其中,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

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地区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地区。

1.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 SO42 -、 NO3-、 Cl-、HCO3-,阳离子为 NH4+、 Ca2 +、 Na+、 K+、 Mg2 +、 H+。

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 NH4+和 Ca2 +,阴离子是SO42 -和 NO3-。

文献引用 A =[ SO42 -]/[ NO3-]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 3 档: 当A≤0. 5 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 0.5 < A <3. 0 为混合型; 当 A≥3 为硫酸型或燃煤型。

“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 SO2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X的排放量却在
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

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

1. 3酸雨防治的对策
控制酸化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或消除酸沉降的污染源,控制酸雨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控制 SO2和 NOX的排放。

由于我国的酸沉降是硫酸型的,能源消耗到2020年,中国要达到小康社会,需要36亿吨标准煤,如果计算一下,它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4000多万吨,因此,硫沉降量的控制在我国酸沉降控制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政府主要围绕对 SO2的控制来进行酸雨的防治。

通常 SO2的排放控制可在燃料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进行。

2.SO2的排放控制
2011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
2011年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1燃烧前的控制
我国现在的主要能源是煤,并且短时期不会改变这种能源结构。

在工业化国家应用较广泛的技术包括使用低硫燃料、煤炭加工技术及煤的气化。

2.2燃烧过程控制
洁净煤技术是对燃烧设施进行改造或加入添加剂与目标污染物发生反应。

中国洁净煤技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煤炭加工技术、煤的高效燃烧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其中煤的高效燃烧技术是核心。

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型煤技术我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型煤固硫技术落后,所能达到的固硫率平均只有 50% 左右,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85%的水平,说明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当前应大力开展固硫剂的筛选研究,提高固硫率。

二是型煤化还未普及,使用散煤还很普遍,应加大型
煤化推广力度。

2.3燃烧后的处理
控制和削减燃煤 SO2排放量是酸雨综合防治中最普遍采用的污染控制方法,目前主要是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处理,以减少燃料燃烧后的SO2的排放。

国外成功经验证明烟气脱硫是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最主要技术手段,也是唯一可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的脱硫方式。

按烟气脱硫的工艺特点,可将烟气脱硫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三类。

除了上述围绕 SO2来控制酸雨之外,还应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洁净能源,如大力发展城市燃气,积极开发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洁净能源。

具体而言,我国的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出了以下要求:(1)能源合理利用
(2)煤炭生产、加工和供应
1)各地不得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

对现有硫份大于3%的高硫小煤矿,应予关闭。

对现有硫份大于3%的高硫大煤矿,近期实行限产,到2005年仍未采取有效降硫措施。

或无法定点供应安装有脱眨设施并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用户的,应予关闭。

2)除定点供应安装有脱硫设施并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用户外,对新建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对现有硫份大于2%的煤矿,应补建配套煤炭洗选设施。

3)现有选煤厂应充分利用其洗选煤能力,加大动力煤的入洗量。

4)鼓励对现有高硫煤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选煤除硫率。

5)鼓励选媒厂根据洗选煤特性采用先进洗选技术和装备,提高选煤除硫率。

6)鼓励煤炭气化、液化,鼓励发展先进煤气化技术用于城市民用煤气和工业燃气。

7)煤炭供应应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煤炭含硫量的要求。

鼓励通过加入固硫剂等措施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

8)低硫煤和洗后动力煤,应优先供应给中小型燃煤设施。

(3)煤炭燃烧
1)国务院创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划分高污染燃料的规定》,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简称“禁燃区”),在该区域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

2)在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电、燃气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小型工业锅炉、民用炉灶和采暖小煤炉应优先采用固硫型煤,禁止原煤散烧。

3)民用型煤推广以无烟煤为原料的下点火固硫蜂窝煤技术,在特殊地区可应用以烟煤、褐煤为原料的上点火固硫蜂窝煤技术。

4)在城市和其它煤炭调入地区的工业锅炉鼓励采用集中配煤。

炉前成型技术或集中配煤集中成型技术,并通过耐高温固琉剂达到固硫目的。

5)鼓励研究解决固硫型媒燃烧中出现的着火延迟、燃烧强度降低和高温固硫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6)城市市区的工业锅炉更新或改造时应优先采用高效层燃锅炉,产热量≥7Mw的热效率应在80%以上,产热量〈7MW的热效率应在75%以上。

7)使用流化床锅炉时,应添加石灰石等固硫剂,固硫率应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8)鼓励研究开发基于煤气化技术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技术。

(4)烟气脱硫
(5)二次污染防治
另外,鉴于近年来 NOX的排放量和酸性细颗粒物浓度上升,大气中对酸雨具有中和作用的碱性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且“两控区”以外区域酸雨增加迅速等现象,我国应实行 SO2和 NOX多物种协同控制;鉴于本地排放及区域传输对酸雨的重要影响,应设立本地和区域双重酸雨控制标准和机制,在控制本地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区域联动控制酸雨污染的发生、发展;鉴于经济布局和气象因素对酸雨污染的影响,我国酸雨控制应在做好工业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加快酸雨预报、预警等模型的开发。

结束语
酸雨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从当前来看,酸雨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控制酸雨势在必行。

酸雨是涉及世界各国的灾害,人类的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和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北方环境》2011年08期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0年5月我国酸雨研究现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