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摘要: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

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

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

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

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

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

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

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

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

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硝酸次之,约30%,盐酸约5%,此外还有有机酸约2%左右。

硫酸主要是因为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硫,其中最大的排放源是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等,还有家家户户的小煤炉。

目前全世界人为释放的二氧化硫每年约1.6亿吨。

硝酸是由氮氧化物形成的。

氮氧化物气体主要是在高温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汽车发动机燃烧室中,以及矿物燃料在高温燃烧时都会放出氮氧化物。

氯化氢的人工源除了使用氯化氢的工厂以外,焚烧垃圾(塑料制品中有大量的氯)和矿物燃料燃烧时也都会释放这种气体。

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自然源相比数量上虽然大体相当(即各占约50%左右),但是因为自然界自我清洁能力有限,所以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硫量居多。

这好比一个人吃饭,肚量再大,让他多吃一倍的饭,也是会把肚子撑坏的。

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NOx是酸雨形成的主要起始物,因为大气中的SO2、NOx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H2SO4、HNO3 和HNO2,造成了雨水pH值降低,当pH值低于5.60时,便形成了酸雨。

SO2主要是燃煤产生,NOx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当然,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以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也不容忽视。

因此,酸雨的形成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酸雨的危害(一)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和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 至34%。

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二)酸雨对人体的危害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危害,二是间接危害。

酸雨通过它的形成物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直接刺激皮肤,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会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它的微粒还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慢性咽炎和支气管哮喘,致使老人眼睛、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美国因酸雨而致病人数高达5.1万。

据调查,仅在1980年,英国和加拿大因酸雨污染而导致死亡的就有1500人。

其次,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酸雨使土壤中的有害金属被冲刷带入河流、湖泊,一方面使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另一方面,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如汞、铅、镉会在鱼类机体中沉积,人类因食用而受害,可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再次,酸雨使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因中毒而得病。

(三)酸雨对土壤及其植物的危害酸雨不仅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使土壤酸化,进一步也危害植物根系和茎叶。

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植物受到危害,动物和微生物相继受到影响,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酸雨中的硫酸使土壤更加贫瘠,它融化了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将它们硫酸化。

酸化的土壤更加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失去中和能力。

土壤如果PH值过低(酸性),大部分植物是无法继续生长的,它们会因强酸而导致死亡。

受到酸雨侵蚀的叶子,其叶绿素含量会降低,使光合作用受阻,引起叶子萎缩和畸形。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

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

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省份。

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8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2%。

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14万公顷。

根据某些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630万立方米。

(四)酸雨对水体的危害湖泊与河流是酸性降水的首先受害者,降落酸雨后的变化也最明显,敏感水体酸化后会带来各种不良生物后果。

水体中某些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会降低,水体中的第一生产者的组成将发生变化。

浮游生物的种类将会减少,但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与生产率不会因水体酸化而减少;草食类与肉食类微生物的生物量会减少。

在湖泊酸化的初期,鱼体内富集的痕量金属会升高。

最大的影响是渔民经济效益减少,富裕程度降低和特定年龄的渔民恢复健康减慢。

对饮用水质的影响,水体酸化后可能从土壤和水的分配网中溶解某些有毒物和有害金属,如铅、汞、镉、铝与铜等,饮水中含有这些金属会使人体引起一系列疾病。

(五)酸雨对建筑的危害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使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沙浆混凝土墙面经酸雨侵蚀后,出现“白霜”,经分析此种白霜就是石膏(硫酸钙)。

建筑材料变脏、变黑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被人们称之为“黑壳”效应。

我国雾都重庆“黑壳”效应相当明显。

天然大理石,俗称汉白玉,三年之后,经酸雨淋洗,完全变色;失去光泽的时间为3至8年。

大理石含钙特多,因此最怕酸雨侵蚀。

例如,有两座高157米尖塔的著名德国科隆大教堂,石壁表面已腐蚀得凹凸不平“酸筋”累累。

通向人口处的天使和玛丽亚石像剥蚀得已经难以恢复。

其中的砂岩(更易腐蚀)石雕近15年间甚至腐蚀掉了10个厘米。

已经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印度泰姬陵,由于大气污染和酸雨的腐蚀,大理石失去光泽,乳白色逐渐泛黄,有的变成了锈色。

我国北京国子监街孔庙内的“进士题名碑林”(共198块)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上面镌刻了元、明、清三代51624中第进土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近年来,许多石碑表面因大气污染和酸雨出现了严重腐蚀剥落现象,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石碑已变得面目皆非。

据管理人员介绍,这些石碑主要是最近3年中损坏得比较厉害,所以第198块进士题名碑距今虽只有不到百年的时间,但它的毁损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其他石碑。

实际上,北京其他石质文物,例如,钟寺的钟刻、故宫汉白玉栏杆和石刻,以及卢沟桥的石狮等,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腐蚀或剥落现象。

酸雨同样也腐蚀金属文物古迹。

例如,著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铜片因酸雨而变得疏松,一触即掉(而在1932年检查时还是完好的),因此不得不进行大修(已于1986年女神像建立100周年时修复完毕)。

意大利威尼斯圣玛丽教堂正面上部阳台上的四匹青铜马曾被拿破仑掠到过巴黎,后来完壁归赵。

近来却因酸雨损坏严重无法很好修复,只得移到室内,在原处用复制品代替。

世界上类似情况还有许多。

由此可见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

(六)酸雨的工业排放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酸雨多是硫酸型酸雨,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大体可分为煤炭型和石油型两类。

煤炭型是燃煤引起,因此污染强度以对流最强的夏季和白天为最轻,而以逆温最强、对流最弱的冬季和夜间为最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