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1课时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虚”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 于言表。
E.以“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 立现。
• C 项“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 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
②“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 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2.运用“情景交融”的知识,试分析“江间波浪兼天 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
①情景的和谐统一。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 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 势的危急。
首句“夔府孤城落日斜”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6分)
第一问:诗的首句描绘了夔州城在夕阳中孤独矗立的情景, (2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意境。(2分) 第二问:这种意境,正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它表达了 诗人离开京华之后的失落与惆怅。(2分)
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请对其艺术效果加以赏析。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CE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
情。
B.“每”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 深切感人。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①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正衬与 反衬),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②情与物的关系:托物言志。 ③情与事的关系:用典抒情或借古抒怀。
②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 去,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3.结合背景资料,请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一系故园心”两句。
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诗人暮年飘零,第二 次看到菊花开放时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 泪下; ③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 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杜
甫
诗 三
第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 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 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 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评(7分钟)
1.读准下列字音
①急暮砧(zhēn ) ②朔漠( shuò) ③青冢( zhǒnɡ) ④渚清( zhǔ )
2.准确并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①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波浪、风云、菊花、 孤舟、白帝城等。
• 第一问:该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 • 第二问:实写猿的哀鸣声,(1分)运用典故虚写自己 • 归乡之日的遥遥无期。(1分)虚实结合,渲染了凄凉 • 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身漂泊异乡,心怀故国却有家难 • 归的深切哀伤。(2分)(如从“用典”等其他角度分析, • 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归纳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4.《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 触景伤情”,试结合全诗说明这一点。
①诗人通过前两联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 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②后两联由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联想到自己的老病 孤舟,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抒 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 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 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2.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
①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 力,而“洲前芦荻花” 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
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 凄凉。
②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 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 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